答:首先,是推动内部组织架构的重组。其次,是提高运营效率。例如,细化考核指标到每位员工处理集装箱的数量。换言之,关注利润,并非单纯比拼市场份额有多大。此外,确保大项目的执行。2010年3月26日,我们在成都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办公室,将信息处理中心从深圳搬到了成都,迄今为止共招聘了2,000名员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节省成本。我们还在公司内部持续推进“关注客户满意度”的行动。
宏观上讲,马士基持续关注中国的新机会,对二三线城市充满兴趣,那里有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许多制造业已经向内地转移。而且,新的启动内需政策将为中国经济开启新篇章。长期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货运量不平衡,比例大致是进口一个集装箱出口三个集装箱,运输效率不高。我们预期未来五年会有比较强劲的内需增长,需要密切关注这方面的机会,适时平衡进出口的业务量。
问:航运是很大的业务,伴随经济的回暖,如何提升对客户的反应能力?
答:努力在不同的市场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两、三年前,我们就在马士基航运旗下成立了独立的公司——MCC,专门从事亚洲区域内的货运。我们在欧洲也尝试建立这样的公司,更贴近客户,提供更本地化的服务。这是非常成功的模式,它不是以马士基航运的视角对待客户,而是为客户量身定做服务。
问:航运进行了重组,中国市场划分为三大区,效果明显吗?
答:将中国市场分成华北、华东、华南三大区,将销售、运营等业务转移到客户所在地,更好地为其提供服务。此外,中国市场巨大,分区能够更贴近客户,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避免官僚作风和层级过多带来的影响,拉近了总部与一线的距离。
问:如何进一步提升丹马士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比如说打造中国最具特色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答:丹马士是个诞生仅一年的新品牌,但是,马士基的物流业务早在1998年就已进入中国,直到金融危机前一年一直保持每年20%~25%的增长率。大量业务来自外国公司从中国出口。近年来,许多中国公司成为我们的客户,出口产品到海外。下一步,我们要挖掘中国内需市场的潜力,这个市场的启动将对行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有特色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意味着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而不是大众化的产品或者服务。凭借我们广泛、独特的全球网络,可以帮助中国公司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问:港口是稀缺资源,如何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策略性的调整?
答:中国的码头市场很复杂。我们有兴趣把握其中的机会,尤其是对西部地区的港口进行投资。总体来讲,中国城市港口的基础设施很好,而且外贸增长巨大。但是其中的风险在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需要考虑港口的效率。后金融危机时代,有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趋势,需要港口规划与市场需求均衡考虑。但这也非一概而论,我们正在重庆谈一些码头项目的开发。
问:你们在香港实施了燃油转换的行动,否考虑借鉴到内地?
答:整个航运业对环境污染都应该承担责任,用低硫燃油替代普通燃油是积极的措施,虽然非常昂贵。我们非常骄傲,马士基是亚洲地区第一家实施燃油转换的公司,希望更多的船公司能够加入到这项行动中。在香港,有很多船公司已经加入我们的行列,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改善环境,也希望在大陆地区能够推广这项举措。
政府公关的经验
新变化
中国政府的变化随处可见。与1998年刚到中国时相比,政府的处事能力和专业水平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政府人员的国际视野越来越宽,而且越来越开放,愿意通过对话听取企业的想法。政策出台之前先与企业沟通,这是符合双方利益的举措。跨国公司在法律法规方面遇到问题,也有渠道进行反映。
打交道
通过很好地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战略与中国的发展趋势相配合,能够借势赢得更大的成功。另外,了解政府的发展目标和举措,企业能够调整策略,集中精力在潜力更大的行业或者地区发展,不断提升利润。
处事方式
我的经验是求同存异。有些外国公司可能会抱怨,进入中国市场很困难,中国人难相处。这一方面有语言的障碍,另一方面是缺少了解。我在中国已居住了很长时间,家也在中国,这种融合让我对中国有很深入的了解。此外,我建议跨国公司严格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法规,赢得信任。建立好名声,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和扎实的行动,但毁掉名声却是几分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