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1-11月我国未锻造的铜及铜材(以下简称铜)进口185.5万吨,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1%,金额110.2亿美元,增长28.9%;出口75.6万吨,增长44.5%,金额48.1亿美元,增长115.3%。进口量减价增,出口量价齐增成为当前我国铜产品进出口的总体特征。
一、进口的主要特点(一)进口加工贸易占据主体地位,一般贸易锐降。1-11月,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铜129.5万吨,增长2.1%,占同期铜进口总量的69.8%;一般贸易进口20.4万吨,下降66.3%,占11%。
(二)进口平均价格上扬;主要从台湾省等4市场进口。1-11月,进口铜平均价格5942美元/吨,增长63.1%。祖国大陆自台湾省进口铜37.2万吨,下降1.5%;我国从智利进口32万吨,下降45%;从韩国进口26.1万吨,下降1.6%;从日本进口22万吨,增长28.5%。自上述4个市场进口合计占同期进口总量的63.2%。
(三)外商投资企业是进口主体;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1-11月,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铜115.4万吨,增长2.7%,占62.2%的比重;国有企业进口52.6万吨,下降40.5%,占28.4%。从产业布局来看,进口企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1-11月进口95万吨,增长2.1%,占51.2%的比重。
二、出口的主要特点(一)出口加工贸易是主体,一般贸易增速最高。1-11月,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铜43.6万吨,增长44.9%,占全部出口的57.7%。一般贸易出口23.8万吨,增长54.4%,占31.5%。
(二)出口均价上涨;香港等4地是主要出口市场。1-11月,我国出口铜平均价格6361美元/吨,增长48.9%。内地对香港出口19.5万吨,下降4.5%;我国对韩国出口16.4万吨,增长100.7%;对东盟出口8.1万吨,增长124.2%;祖国大陆对台湾省出口6.9万吨,增长154.5%。对上述4个市场的出口占出口总量的67.3%。
(三)外商投资企业为出口大户;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中部地区。1-11月,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40.8万吨,增长55.2%,占54%的比重;国有企业出口21.8万吨,增长34.1%,占28.8%。从产业布局来看,出口企业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和中部地区。其中,长三角1-11月出口19.9万吨,增长26.8%;中部地区出口13.4万吨,增长106.6%。上述区域出口合计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4%。
三、主要原因分析
据分析,我国铜进口量减价增、出口量价齐增的主要原因:
一是国际市场铜价保持在高价位运行。今年以来,国际市场期货铜价一直在6000美元/吨以上高位运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 期货铜价今年6月初一度曾达到8430美元/吨的历史最高点。
二是国内、外市场存在明显的价格差异。国内铜材加工成本较低,造成国内外铜材价格存在较大价格差异。这样,不仅遏制了进口的增长,也使出口的动力变得十分强劲。
三是政策调整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但尚有利可图。国家自今年4月10日起,将精炼铜及铜合金的出口暂定税率由5%调至10%,铜材的出口暂定税率由0调至10%。自今年9月开始,取消精炼铜(HS:74031项下)的出口退税;精炼铜管(HS:74111000)的出口退税率从13%下调为5%。11月1日,商务部等3部委发文,从11月22日起禁止精炼铜的出口加工贸易。这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但是出口仍然有利可图,因此企业出口积极性依然很高。
四、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是铜资源短缺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铜消费国,铜资源短缺现象仍然比较突出。随着近年来国际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国内铜产品需求在稳步上升,铜原料和铜产品仍将大量依靠进口,短期内铜产品进口尤其是一般贸易进口出现大幅下降将加剧国内铜产品供求矛盾。
二是能源和环保问题。随着铜材价格的不断走高,势必会刺激国内铜冶炼项目的扩张,进而进一步加剧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压力。目前,我国有在建、拟建铜冶炼项目18个,建设总产能约205万吨,是2004年全国产能的1.3倍,2007年底我国将形成近370万吨的新冶炼能力。而目前国内铜矿自给率仅为20%-30%,国内对国际铜矿需求的持续高涨,势必会拉高铜矿的进口价格。同时,铜材价格则可能在产能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持续走低,双向挤压将有可能使国内铜冶炼行业陷入困境。
为此建议:一是通过调节市场供需,防止价格大起大落,稳定国内铜市;二是加快制修订铜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专项发展规划,明确我国铜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区域布局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三是尽快完善我国铜期货交易体制,提高监管效能,有效规避市场的价格风险;四是>加大对产品精加工、深加工的资金支持力度,可以考虑将下调、取消退税的资金设立铜产品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