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的持续增长与顺差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一种表现,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断获得发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成效。外贸的增长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较高的贡献水平;外贸的增长是我国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国内外两种资源战略的实际成效,也体现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地区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企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认识我国外贸增长态势的关键概念之一是外贸依存度。所谓外贸依存度是指进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外贸依存度基本都在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接近70%。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个比例似乎是过高了,但是不能也不应该机械地理解外贸依存度的高低。外贸依存度提供了一个评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所带来的风险程度的参考指标,但它不是惟一的指标,就其本身的性质来看也不是一个静态的、孤立的指标。外贸依存度高低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是一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状况密切相关的。当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较为稳定时,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应该解读为我国对国际市场与国际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对国际交换中的经济利益的最大享有,不是风险,而是机遇。反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紧张时,哪怕只有20%至30%的对外依存度都可能危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安全。要辩证地认识外贸依存度,努力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不失时机地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国际贸易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可以给交易双方带来好处。我国贸易的增长从本质上来看具有双赢的特征,一方面是我国出口的增长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是贸易伙伴获得了较大的比较利益,增进了其国民福利的增长。贸易利益的分配则取决于双方在交换中的地位以及各自的国内经济特征。因此,在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争夺中,贸易的自由化与经济的全球化始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然,对于贸易利益的看法也取决于不同经济利益集团在国内政治格局中话语权的大小轻重,并直接影响该国的贸易政策走向。
在体制与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同时作用下,我国外贸增长及顺差的过度性特征也较为明显,短期内面临回归难题。如今年上半年的贸易总额与顺差就仍然保持在高位增长,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外需求失衡,不得不过分依赖国际市场保持经济的增长;二是持续的大规模顺差造成了与贸易伙伴间双赢格局的失衡,增加了贸易摩擦的几率与负面效应的冲击力;三是贸易结构不尽合理,过分依赖欧美日市场、过分依赖加工贸易方式、过分依赖三资企业的贸易业绩等;四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不但有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向我国的转移,也有贸易顺差的转移,即投资国将其与第三国的贸易顺差通过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形成对该国的出口,转变为我国与该国的贸易顺差。
出于不同方面的考虑,我国都应该有效地削减顺差,但这绝不意味着要遏制外贸的增长,而是要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在贸易层面上削减顺差无非有这样几种思路:一是抑制出口,二是扩大进口,三是抑制出口与扩大进口并举,四是同时扩大出口与进口,并使进口增速持续高于出口增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还是以第四种方式更为可取。
在扩大出口与进口并重,保持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的思路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增长:第一,保持出口的适度增长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坚决推进对外的全面开放,为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动力与条件,同时把启动内需作为实现贸易平衡目标的重要手段。第二,全面认识并从制度安排入手,充分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不断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协调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作为我国装备工业持续发展的两个推进器的关系。第三,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坚决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品出口,积极引导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鼓励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与产业承接。第四,积极鼓励民营企业更快地进入国际市场,引进适用技术,普遍提高民营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全面迅速地提升民用产品的质量水平,缩小与国际市场的平均差距。第五,动态调整进口与出口的结构,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引导企业决策,保护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与经济利益,分阶段地实现削减贸易顺差的目标,实现贸易基本平衡,为外贸增长进入良性循环创造条件。第六,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进程,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经贸秩序,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尽快与主要贸易伙伴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消除误解,化解摩擦,寻求共同发展的战略平台;争取并掌握重要资源型产品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财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