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专家认为,贸易顺差“含水量”达到了30%。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贸易顺差失真问题。经过研究,专家们普遍认为,巨额贸易顺差确实存在虚增成分,其数量有可能占到顺差总量的30%。据了解,商务部和国家海关总署对贸易顺差虚增的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并已经展开了专门调查。
“始作俑者”是渣打银行分析师王志浩在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称,在2005年中国约102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真实部分也就350亿美元。
而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前不久的一番表述则使得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李德水说,官方统计的贸易顺差数据并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数据,炒汇、企业骗取退税导致了中国外贸顺差的失真。
据了解,王志浩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在于对中国官方统计的出口值和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本地海关统计的进口值之间的对比发生了变化。由于统计差异,国外统计值往往高于国内统计的出口值,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在90年代初高出中国海关统计数据80%左右,但在近几年却大幅下降,因此王志浩认为,国际热钱正通过贸易渠道流入中国。
但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说,贸易伙伴自中国的进口值和中国对其出口值之间比例的大幅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经过香港转口出口的货物相对减少了。而如果通过香港中转,会造成双方统计误差的增大;因为香港经销商会在原货值之上加上一定的附加值,国外会将这部分货物的原值和附加值计入从中国海关进口这一栏,同时中国也不将这部分货物的原则和附加值计入出口。
张永军认为,巨额贸易顺差中可能存在虚增成分,但不会达到贸易顺差的60%。张永军的观点得到许多专家认同。法国巴黎百富勤分析师秦红雨说,通过进出口模型来看,2002年以前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吻合。但从2003年第一季度开始,出口的实际值开始大于预测值,而进口的实际值则小于预测值。因此虚增成分肯定存在,约在30%左右。
申银万国宏观研究员李慧勇说,即使不考虑人民币升值因素,仅仅考虑出口退税这一政策,就存在许多企业虚报出口价格、骗取退税的现象。而事实上由于存在强烈的升值预期,加上国内资本项目下的进出有着严格的管制,国际热钱往往会选择贸易这个渠道流进中国。
“由于是实体贸易,以及存在对公允价值的评估,监管部门很难对企业虚报进出口价格的行为进行监管。”李慧勇说,综合这几方面因素考虑,预测贸易顺差虚增成分约在30%左右。
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7606.9亿美元,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进口7916.1亿美元,外贸顺差近1775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74%。对于不断增大的外贸顺差压力,商务部日前表示,将把缩减贸易顺差作为2007年外贸发展的大事。
但在秦红雨看来,商务部首要任务应该是摸清顺差的真实成分。她说,如果贸易顺差确实存在30%的水分,那么国家就不应该出台抑制出口的政策。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国内消费稳步增长的情况下,中国仍需要出口这驾马车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