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近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和一些拉美国家的少数利益集团,开始推动某些学者和媒体,鼓吹渲染“中国威胁拉美”或者“中国殖民拉美”的论调。听任这类论调蔓延,不利于中拉关系的积极平稳发展,也会对互利共赢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除去个别年份,中拉贸易额一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2004年以来,中国与巴西、阿根廷等拉美主要国家的进出口额更是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拉经济的互补性很明显,双方互为重要出口市场。同时,中拉经济关系中互惠互利的特征也很明显。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的报告指出,“中国对拉美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高盛投资银行的分析报告也称,“中国将对许多拉美国家的国际收支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
中拉贸易关系近年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中国在拉美国家贸易伙伴中的排名,从10年前的普通贸易伙伴,变成现在排在第二、第三位的主要贸易伙伴,与长期位居第一的美国差距在缩小;二是在中拉贸易结构中,拉美国家对华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中国出口则以制造业产品为主;三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一些国家,长期以来在对华贸易中拥有顺差,但近年来顺差在稳步缩小。
然而,长期以来,拉美国家在与美欧强国打交道时,“吃亏”的时候居多,这使得不少拉美人面对国际贸易中的新情况时,心态比较复杂,一些拉美国家对自己能否把握局势、趋利避害心中无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智利等国对推动自由贸易、追求互利共赢持积极态度,但也有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有人推出“中国威胁拉美论”、“中国殖民拉美论”,正是看准了这种特定的背景。
其实,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是出口农、矿等初级产品的大国,出口初级产品并不意味着落后。而且,中拉间的贸易结构特征,主要是由拉美自身的经济结构决定的,拉美国家与美国、欧洲等其它经济体的贸易结构,也呈现同样特征。
当然,中国也应该看到近年来中拉在某些制造业产品上摩擦加大的一面。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出口到拉美的产品中,电机电气、机械设备、光学设备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品,在拉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限制;而纺织、鞋类、箱包、玩具等附加值低的产品,受到的抵制最强。对于工业化水平仍然偏低的拉美国家来说,这些产业承担着解决部分人口就业的作用,因此很容易受到政府的保护。对中国企业来说,与其在这些低附加值产品上恶性竞争、艰苦生存,不如积极寻求产业结构的升级。
拉美拥有5亿多人口,是一个巨大而又高速发展中的经济体。中拉之间进一步发展经济关系的潜力很大。与这种巨大的潜力相比,目前双方的经济合作水平仍显偏低。中拉经济关系主要还局限在货物贸易方面,而在服务贸易、投资和其它方面,双方仍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开拓。客观地说,中拉在广泛的问题上具有共同语言,在经济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排除杂音,共同发展,中拉经济关系前景将更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