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口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进口同期比猛增345.10%至37.00万吨;进料加工进口36.48万吨,增长16.57%;保税仓库和保税区仓储转口进口量分别达到25.57万吨和12.98万吨,同期比各为增长83.44%和254.61%。进口精铜较多的地区依次为上海市(40.30万吨,同期比增长109.13%);广东省(28.78万吨,增长35.75%)和浙江省(10.49万吨,增长173.18%)。上海、黄埔和乌鲁木齐海关是进口精铜最多的口岸。
从精铜进出口国别和地区可以看出,在国家外贸政策的扶持下,我国从智利进口的精铜大幅增长130.41%;而出口到世界各地的精铜普遍出现50%以上的下降。
精铜的出口由于关税、价格等因素的有限,今年的一般贸易出口已经消失。只是保税区仓储在前三季度出口3.80万吨,同期比增长74.96%;保税仓库出口3.27万吨,下降27.63%,并在9月份没有出现出口。国内出口精铜的地区主要是上海市和山东省。
3.铜材
与上年相比,今年我国铜材进出口量同期比双双出现下降,近年来首次出现出口明显弱于进口的现象。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铜材产品的进口量为78.57万吨,同期比下降3.39%;出口量37.05万吨,下降13.09%。其中,精铜材进口量46.88万吨,同期比下降2.62%;出口量14.21万吨,下降11.63%。
整体看,铜材的进口贸易方式主要为进料和来料加工贸易,今年前三季度二者的进口量分别达到44.05万吨和19.62万吨,二者之和占进口总量的81.04%,比重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出口贸易方式主要以进料加工为主,出口量24.45万吨,占出口总量的65.99%;一般贸易和来料加工的进口量相近,各为6.45万吨和5.09万吨。
在今年前三季度的6种铜材产品外贸中,只有铜管产品的进口量虽然在今年的季环比皆为下降,但累计同期比仍为增长;除型材外,其他铜材产品的出口量同期比降幅均大于进口。铜材产品中,出口量最多的依次为铜管(含管件)和铜箔(含衬背);进口量最大的依次为铜箔(含衬背)、铜丝和铜板带。
铜板带片。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铜板带片的进出口量虽然皆为逐季增长,但累计同期比仍旧呈下降态势,而且是出口量同期比降幅远大于进口。进出口量之比,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铜箔。铜箔产品为铜材中外贸量最大的产品,其中,多数产品带有不同材质的衬背。与其他铜材产品相近,今年前三季度的出口量同期比转变为明显弱于进口,进出口量之比也因此较上年同期略有上升,但仍然是铜材产品中差距最小的品种。
铜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铜管(含管件)的出口量同期比为近几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进口量却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其出口量与进口量之比从上年同期的8.8∶1减至7.1∶1;净进口量为16.89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36万吨(或12.26%)。
铜管的出口贸易方式在外贸政策的调整下,改变了以往是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进料加工贸易成为出口的主要方式,前三季度二者的出口量各为4.95万吨和12.29万吨,同期比分别下降61.54%和增长50.98%。
预计,在铜管生产企业不断提高产品品质、规格,降低出口成本的努力下,全年的铜管出口量不会与上年相差很多;进口量增长的幅度也会在四季度呈现小幅回落。
4.铜制品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铜制品进口量为27954吨,同期比下降10.79%;出口量43042吨,同期比大幅下降30.45%。
在出口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出口在前三季度达到2.08万吨,同期比大幅下降51.86%,占出口总量的48.37%,比重也大幅减少了21.1个百分点;其次是进料加工贸易出口1.12万吨,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在不同性质的出口企业中,合资企业出口1.30万吨,下降17.20%;国有企业出口1.06万吨,下降28.86%;私营企业9788吨,下降42.08%;外资企业8181吨,下降26.96%。前三季度国内出口铜制品的主要地区为广东省,达到1.88万吨。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铜制品的出口目的地主要是香港地区和美国;进口来源地主要是韩国、台湾省和日本。
铜制品的进口贸易方式以进料加工贸易为主,前三季度进口1.37万吨,同期比下降5.52%;其次是来料加工进口1.04万吨,下降10.34%;一般贸易方式的进口3198吨,下降25.26%。外资企业是各类进口企业中的龙头,前三季度进口2.18万吨,占进口总量的77.86%,同期比减少10.29%;其次为国有企业进口2702吨,同期比下降22.93%。进口铜制品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山东省和江苏省,前三季度进口量分别为9656吨、7211吨和5132吨。
目前的外贸政策尽管给我国的铜制品出口增加了一定的销售成本,但随着该行业的产品升级、结构调整,作为人力密集性的行业仍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预计,铜制品的出口竞争力会逐步增强,出口下降的趋势将会得到一定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