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享有“加工贸易之都”的美称,200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到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0.6%。对于采用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的加工贸易型企业来说,货物进出口方便、快捷是保证其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而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又受所在地海关通关速度的影响。因地缘关系,东莞80%以上的进出口货物通过陆路出入于港、莞两地,东莞地区海关的通关效率问题广受包括香港特区政府在内社会各界的关注。
通关困局
作为东莞地区第一个车检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篁村车检场自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2006年,平均每天进出篁村车检场的车辆约1800辆,高峰期更飙升至3000辆,是车检场最初设计日验放能力400辆的4倍以上!原设计容量和海关通关作业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如此众多车辆的通关需要,篁村车检场被企业、报关员及运输公司称为“天下第一关”。
企业报关难,东莞茶山镇从事报关行业十多年的刘先生说,在篁村车检场报关,报关员一大早就要到海关候着,等企业的货柜车来,才能拿到运输司机的进出境汽车签证簿和载货清单办理手续。司机等候难,报关大厅里是报关员排长队,车检场外是货柜车排长龙。海关也是苦不堪言。一位在东莞海关工作多年的老关员对此很无奈:“每天上班神经都高度紧张,除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外,几乎从早到晚都要坐在电脑前审单、盖章、放行,速度一慢,手边的单证就堆成了小山。”香港业界也要求海关能够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但篁村车检场场地窄、规模小、又处市中心,车检场无法安装现代化的监管设备,通关效率低下问题由来已久。
对此必须进行改革,为促使新的通关模式尽快实现,黄埔海关积极与东莞市政府协商,加快寮步车检场建设。同时,由业务和技术专家组成的工程组紧锣密鼓地投入到改革工作中,确保在2006年年底新启用的寮步车检场实施新的通关模式。
突破难关
新的通关模式浮出水面——货柜车一边通过,海关的手续一边完成,车辆通关就像进出高速公路一样便捷,通关环节对正常物流的影响几近是零。实施“通道式自动验放模式”,打造智能型“i通道”是此次通关改革的目标。
突破设备集成难题。将电子车牌、电子关锁、电子地磅等先进的物流监控设备集成在一起,在通道上发挥作用,工程组设法把这些卡口设备“串”在一个“钥匙环”上,开发出程序控制,使之按序动作,从而实现通关自动化处理。
突破数据采集难题。通关车辆不是自动化控制下的标准件,车辆瞬间速度、停靠位置不同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工程组经过反复试验,以动态管理方式解决这一难题,电子地磅0.2毫秒自动采集一次重量数据,以20次为一个单元,当一个单元内采集的重量数据不变时,计算机就提取为车辆的重量数据。
突破数据对碰难题。开发跨操作系统的中间控件,把报关管理系统和物流监控系统对接起来,实现“单”、“货”数据互通。在此基础上,模拟人工验放的过程,把海关监管要素、风险要素转化成一组组参数,建立具有“筛选器”作用的了“数字模型”,实现数据的自动对碰和自动处置。将对碰数据有异常的通关车辆自动检出,发出“待处理区处置”的指令,对没有异常的自动放行。并能自动检出被风险布控的车辆,发出“到查验区查验”的指令。“数字模型”与风险布控系统关联起来,通道有了强大的后台计算机系统的支持,在“通得快”的同时,实现“管得住”。海关设立远程监控中心,采用视频、语音等手段对整个车检场运行进行实时监控。
对通关流程重新设计,将“串联式通关”变为“并联式通关”,企业办理报关手续与货物运输是“并联”进行的,车到即可办理查验放行手续。并进一步简化报关手续,开发报关单挂号系统,重建报关秩序。
智能化通关模式让海关的人力资源配置有了鲜明的对比,以往验放车辆需27人,现全由智能化系统代替,仅需6人监控和巡查,节省的人力投放到货物的查验环节,查验人员由原来的12人增加到33人,海关的实际监管能力大大增强。
多赢效果
海关做到了“管得住,通得快”。海关查获率由原来的4.6%提高到9% 。通关效率显著提高,车辆平均通关时间由改革前的230分钟提高到17分37秒,最快仅需3分钟,通关效率提高12.8倍。
智能化通关模式最大受惠者是企业和司机。东莞市迅发报关行韩校光经理介绍说,现在来海关报关舒适多了,报关大厅有空调,设有座位,可提前报关,工作节奏舒缓了。挂号系统非常公平。
香港跨境货运司机协会卢奕贃会长对新模式直竖大拇指,以前,车到了才能报关,常常一等就是3、4个多小时,每天的汽油费就要多花一百多元钱;现在从深圳皇岗进境,一般两个小时就到达东莞的厂家,装货约两个小时,预先报关,货一装好,车就可以直接进海关的车检场,不查车马上可以走,两小时就回到香港。一般上午八点开工,下午两点左右可以休工了,很舒服。
地方政府对海关智能化通关改革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新模式简化了作业流程、优化了通关环境、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通关成本,在确保海关的有效监管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车辆的通关效率,为东莞外向型经济发展打造了一条“通关高速公路”。(李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