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7日上午9点,马尾海关报关大厅。国投京闽(福建)有限公司的报关负责人李玉华正在办理申报手续。“区域通关真是太方便了,我们公司在广西进口的3万多吨煤炭上午就可以在北海顺利通关了。”小李高兴地说。
小李所说的区域通关,就是近年来海关推行的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主体的通关新模式,即企业可自主选择属地任一海关申报,由货物实际进出境地的口岸海关办理货物验放手续。据福州海关监管通关处丁水胜介绍,自2004年福州海关试点运行异地通关模式改革后,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新通关模式呈“三级跳”跨越式发展。
起步:创新模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破百万
2006年12月20日,在福州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岸桥将福州港当年第100万个集装箱缓缓吊起。福州港集装箱年吞吐量首次突破百万标箱,跃居我国沿海十二大集装箱港口和全球百强集装箱港口行列。
负责福州港内外贸集装箱作业的福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启闽告诉笔者,自福州港江阴港区2004年启用以来,集装箱运输以45%的惊人速度迅猛增长,带动了整个福州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江阴港区业务的发展,得益于海关推出的‘属地报关,口岸验放’通关新模式。”刘经理强调。
据介绍,为扶持福州新建江阴港口的发展,避免进出口企业来回长途奔波于江阴港口与福州市区之间,福州海关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打破隶属关区限制,于2004年7月12日起在关区内推行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改革。该模式初一推开,由于在通关时间、通关成本方面的优势,立即受到异地报关企业的欢迎。此后,该通关模式由一点对一点(即马尾海关报关,江阴口岸验放)的基础上,发展为“多点报关,多点验放”的格局。2004年福州关区通过“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报关的报关单为2055票;2005年增长为14521票;2006年则达到了28672票,同比增长97.45%,有力推动了福州港口的发展。
突破:面向全省,打造通关一体化格局
2006年8月10日,福建省华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向福州关区下属的南平海关申报进口的100吨甘油,在厦门关区泉州口岸顺利通关,这是福州关区首宗享受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新模式的货物。该公司报关人员仅用15分钟就在南平海关办完了这批货物的报关手续,而此前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天时间。
据介绍,由于“一省两关”(福建省内有福州海关、厦门海关)的现状,企业经常会遇到跨关区进出口货物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需要两地奔波,在两关分别办理手续,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一旦遇到价格质疑,或单证需要变更、修改,还容易导致货物滞港。
对此,福州、厦门两海关给予高度关注,从2005年6月份起,两关即紧锣密鼓研究区域通关改革方案,于当年签订《“多点报关、口岸验放”通关模式联系配合办法》,并于2005年9月20日促成第一票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试点出口货物顺利通关。2006年3月,两关签署《福州、厦门海关区域通关合作备忘录》,此后相继完成电子关封系统人员授权、设备配置、安装和调试工作、联网测试、业务操作培训等。目前,区域通关改革在福建省内已正常运作,通关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两关服务深度融合,进出口货物在其间流动畅通无阻。
跨越:辐射各地,推动海西大港口建设
福建大陆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有着众多的优良深水港湾。目前,建设发展大港口已被福建省委、省政府确立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九大支撑体系之一。
2006年下半年,福州海关在总结与厦门海关实现区域通关改革成功经验基础上,积极顺应海峡西岸“大港口”战略发展的需求,面向全国各地继续推进区域通关作业改革,相继与湛江、黄埔、南宁、广州海关等外省海关开展了区域通关合作,扩大了福州关区的口岸范围。据统计,自2006年8月份以来,福州海关与上述海关一起,共办理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报关单68票,价值3616.11万美元,极大地促进了“海西”物流的发展。
区域通关改革实现了区域内物流无障碍流动、无缝隙对接,推动了区域内市场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为此,2007年1月11日,福州、厦门海关又携手杭州、宁波、汕头、南昌、武汉、长沙、贵阳、银川海关(“2+8”海关)共同签订了《“海西”区域通关改革联系配合办法》,这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接“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辐射中西部的区域通关改革也正式启动。这一合作的实施将充分发挥福建优良港口资源作用,延伸福建港口功能,服务于中西部省区外贸货物运输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