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安全正面临挑战,安全成为全球港口最重要的主题。从5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港口保安和安全峰会上获悉,全球港口正进一步加强安全和保安合作。
2002年12月国际港事组织通过了《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海上保安修正案和《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SPS),从2004年7月1日起实施。近几年来,全球港口在公约和规则框架下,进一步加强港口保安和安全领域内的合作,共同打击来自海上的危及世界安全的恐怖主义活动。
世界各国的港口业界普遍认同,海上安全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只有每一个最薄弱环节安全了,整个网络才会安全。港口间的安全合作正在各国港口的支持下,得以顺利实施。防止恐怖分子利用海运集装箱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乃至核武器走私偷运进美国的集装箱安全倡议(CSI)计划,是美国在“911”事件之后着手建立的全球反恐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美国海关已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海洋与边境保护局关于在有关港口加强海运集装箱安全合作的原则声明》,上海、深圳两个港口已加入CSI合作。
经过准备和协商,在2005年4月15日,中美CSI合作在上海港正式启动,上海海关与美国海关驻上海CSI工作小组紧密合作确定甄别高风险集装箱的标准,并据此对输美集装箱货物开展风险分析,截止今年4月21日,中美双方共同对69批货物开展了CSI查验工作,完成对146个集装箱的检查,查验结果全部合格。为防止放射性物质在各国间的非法贩卖和运输,美国提出了“特大型港口计划”,由美国能源部负责,通过协助有关国家在港口安装相关的检测系统。中美双方已经就这项计划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新西兰与美国海关合作制定了“可靠的出口伙伴”计划,这一计划对托运的货物安全性和货物内容向贸易伙伴提供官方保证,所运的货物是低风险的。发货人、承运人和其他方一致同意在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的监督下建立、改进和确保贯穿全球供应链的保安过程,作为交换,他们可以享受快速通关的便利,目前参与这一项目的人员及机构已近6000。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Star项目”使亚太国家采用类似向美国出口货物所适用的保安要求。正在建立亚太地区国家的公共保安体系也为过境货物运输创造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
人是保安工作最重要的一环,港口设施的保安人员和其他员工对保安所持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保安系统的成效,国际合作培训是提升保安水平的有效方法,去年5月香港海事处与国际海事组织合作,在香港联合举办海事保安“导师培训”课程,为5个国家培训了21名导师。
各国港口都致力于集合本地、全国和国际力量确保将港口保安工作提升到新高度,各国港口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近两年来,港口间的互访、沟通频繁。上海港口局就港口保安和安全问题,与西雅图、洛杉矶、鹿特丹等港进行了交流。
由上海市港口管理局主办的“国际港口保安和安全峰会”是近年来的一次大型的交流和互相学习活动,世界主要大港中国上海港和香港、荷兰鹿特丹港、新加坡港、日本大阪港和神户港、美国西雅图和洛杉矶港、澳大利亚墨尔本港、新西兰奥克兰港等参加,各港代表在为期1天聚会上交流了港口保安的新技术、新设备,加强港口保安和安全的措施及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合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