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国内钢铁行业来说,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还是一个较陌生的市场,且其中的游戏规则多为西方投行制定,中国钢铁企业若贸然进入,极有可能遭遇“血洗”的命运。
尽管三大矿商已经将指数季度定价机制成功地运行了近一年,但三大矿商似乎并不仅仅满足于现状。随着下一年度铁矿石谈判的临近,钢厂和铁矿石生产商之间的博弈又将重新开始。
作为仅次于原油(86.89,0.17,0.20%)的全球第二大大宗原材料商品,此前由于长协机制的存在,使铁矿石一直缺席于世界各主要交易所。如今,随着现货交易趋势的增强和长协制度的改变,铁矿石市场价格波动从以往每年一次发展到每天甚至半天变化一次,价格风险不断增大。未来,期货、掉期合约等金融衍生品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众多金融机构已经瞄准了这一巨大的目标市场,铁矿石金融化产品已经渐露端倪。
伴随着铁矿石金融化的不断增强,铁矿石价格的波动将更加剧烈,对于钢铁行业来说,经营的风险也将增加。
铁矿石金融化渐成趋势
从今年开始,我国的铁矿石协议期限由12个月变为3个月,随着协议期限的缩短,铁矿石价格的波动也更加剧烈。“在我看来,目前的铁矿石定价模式并未最终定论,仍在博弈之中。”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出席“2010中国钢铁原燃料市场高峰论坛”时对媒体表示。
尽管至今仍有许多人期待我国的铁矿石定价模式重新回归长协机制,但从历史潮流来看,大宗商品的金融化是必然趋势。
以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原油定价机制改革为例。在此之前,原油价格也是采用按年度确定价格的模式,或者有基本固定的价格,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原油价格逐渐采用与现货市场挂钩的合约。之后,原油商品市场逐渐开发出了衍生品合约,先是场外掉期合约,接着是期货合约,让消费者和生产商得以对冲价格波动风险。
而铁矿石的金融化进程也拉开了序幕。据了解,早在2009年4月27日,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TSL指数作为其全球首个无缝钢管场外交易清算机制。随着去年下半年三大矿商开始推行短期化合约,TSL指数交易日渐活跃起来。6月29日,日本三井商社(Mitsui)宣称与瑞士信贷(CS)签署了该国首份铁矿石掉期交易合约。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也于7月11日推出针对中国进口的铁矿石掉期期货交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铁矿石市场正在逐步金融化。”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长徐旭表示。与此同时,原宝钢铁矿石谈判首席代表、上海兆信恒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顺也指出,铁矿石指数化金融化是世界大宗商品的发展趋势,哪个国家都挡不住这一趋势,中国钢铁企业要适应并深入研究。
价格震荡风险增加
如果铁矿石被金融化,我国的铁矿石贸易将进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思明认为,倘若铁矿石被金融化之后,会吸引大量的金融资本涌入,从而加剧铁矿石市场的不稳定性。
杨思明表示,铁矿石金融化后,会有更多的金融资本介入这一体系。届时铁矿石的价格将被虚拟化和金融化,它反映的将不是简单的供求价值规模和上下游利润分配体系,而成为财富分配和转移的工具,届时,铁矿石市场的情况将更为复杂。
金融资本的介入不仅增强了铁矿石的金融属性,而且将贯穿于铁矿石谈判的整个过程。
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显示,金融资本已经控制了三大矿商。从力拓主要股东持股比例来看,汇丰银行占14.12%,摩根大通占 10.59%,澳洲国立银行占8.79%。此外,三井集团、花旗银行也在三大矿商中占有一定的股份。
因此,从目前来看,铁矿石谈判已经不再是矿山企业和钢铁行业之间的谈判,包括汇丰、摩根大通、花旗等金融大佬都会将利益诉求贯穿于整个谈判过程,钢铁企业更加难以左右谈判结果。
练好内功 积极应对
面对铁矿石日益金融化的趋势,钢铁行业接下来应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钢铁行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铁矿石金融化的不断发展,钢铁行业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而对于国内钢铁行业来说,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市场,而且其中的游戏规则多为西方投行制定,中国的钢铁企业若是贸然进入,极有可能遭遇“血洗”的命运。
杨思明表示,钢铁企业要开拓工作思路,积极研究尝试铁矿石掉期等保值措施,密切关注铁矿石指数及期货等围绕铁矿石的金融衍生品,将期货交易与铁矿石资源锁定结合起来,来规避经营风险。
据了解,200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62778万吨,占当年高炉生铁总量的62.3%;今年1~9月进口铁矿石45760万吨,虽然比上年同期下降2.46%,但对进口矿的依存度仍接近60%。对此,罗冰生强调,我国要加快建立自己的铁矿石供应体系。
罗冰生建议,首先,国家应该在财税方面给予支持,保持国内铁矿石资源和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努力使国产矿占需求总量的40%左右;其次,要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加大对海外铁矿石资源的投资开发利用,力争海外权益矿总量达到需求总量的60%左右;此外,要完善和健全我国的废钢回收体系,促进废钢的充分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