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今年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的需求增幅为8.1%,投放的运力增幅则为8.3%,而以马士基为代表的集装箱运输巨头又不断进行成本竞争,双重因素共同“绞杀”了集装箱运价。12月初,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同比跌幅达14.3%,欧洲航线的部分航次运价甚至一度跌至每箱500美元,而“保本价”尚需1100美元。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油价高企、融资困难,再加之供需失衡,最终导致了一个惨烈的结局,“前三季度各主要集装箱班轮公司的财报显示,今年绝大多数国际班轮企业都亏本。不过,这一残酷的结果,未来也许可以成为业内新一轮结构调整与合作的基础。”航运研究中心航运市场分析部副主任张永锋说。
航运市场分析部研究院钟晓燕则介绍说,在各类航运市场中,供需最失衡的还是以运输铁矿石、煤炭和粮食为主的干散货运输市场,“2005年后,市场的运力增幅持续在6.5%以上,去年达到9.8%,预计今年将超过15%。”之所以会出现运力“管涌”,除了2008年前后订造的船只近年陆续交付,还因为包括淡水河谷公司在内的货主开始建设自己的运输船队,这更加剧了船公司的生存难度。
石油运输市场的运价同比小幅回落,虽然也存在一定的运力过剩(2011年运力增幅4.09%,需求增幅2%略多),但整体来说,由于市场准入门槛高、业内企业与石油公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比国际集装箱、国际干散货市场,供需差距较小,市场相对最稳定。
未来的路在哪里?
在谈到中国航运业未来发展趋势时,真虹坦言,目前航运业所面临的困境,是由运力过剩、经营成本持续高涨,以及世界经济大环境等众多因素共同构成的,想在短期内摆脱困境难度比较大。
“业内曾有人预测,这口气要2013年才能缓过来,但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意见,认为2014年前复苏的可能性不大。”真虹说。
他预测,明年虽然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复苏,但今年集运企业间的“价格战”可能不会延续下去,面对高额亏损,企业将开始收缩运力,规模较小的集运企业将组成新的联盟体对抗集运“巨头”,届时运价可能会有小幅上涨,帮助减轻企业的经济压力。
如何才能“熬过寒冬”?
真虹提出,首先要加强航运企业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大船企摊子一般都很大,可以压缩的地方很多。减少行政开支,减少出差费用,都可以省钱。”
其次,鉴于目前运力普遍过剩,船公司要注意“控制运力”,尽量避免盲目投放运力。
最后,对于马士基这样“来势汹汹”的国际行业巨头,中国企业应考虑如何应对挑战、避免“出局”。“马士基今年订了20艘1.8万TEU的船,未来单箱成本肯定占优势,可以凭借‘规模效应’夺取市场份额。”真虹说,“中国的航运企业正面竞争恐怕有难度,但可以结成联盟、‘抱团取暖’;也可以选择多元化经营,投资发展势头较好的码头产业和港口企业;还可以走差异化经营,专精如冷藏集装箱等特种箱的运输,这些都是可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