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各地纷纷把港口作为突破口,掀起了港口建设热潮。不过,“物极必反”,在2009年底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招商局集团副总裁苏新刚向出席会议的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直陈,现在港口吞吐能力已超实际需求的20%~30%,若加上在建及待建的港口,供需将进一步失衡。此话立即引发共鸣,其余港航企业纷纷附和对此的担忧。港口“热”建设是否该降降温了?
地方沿海港口建设热情高涨
年初伊始,无论是沿海还是内河,新一轮的港口码头建设热潮方兴未艾。
辽宁今年港口建设计划安排项目59个,其中“十一五”规划建设项目44个,新规划建设项目15个,年度港口建设计划投资141.5亿元。
而将港口物流成为主战场的浙江,今年水运基本建设计划投资约91亿元,加快建设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浙北和温台港为两翼的沿海港口体系。重点港口项目包括加快梅山、金塘、衢山等重点港区开发;继续推进温州、台州、嘉兴港发展,突出核心港区,合理定位港口功能;加强港航联盟建设,确保建成西蟹峙石油储运基地码头、老塘山五期粮食码头等10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基本完成梅山集装箱码头2个泊位的主体工程。
福建省也是不甘示弱。2009年是福建交通史上建设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2010年,福建省计划完成投资600亿元,力争比2009年再增20%以上,持续推进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计划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3000万吨。
另外,河北省今年也将进一步扩大港口规模,完善综合功能,增强通过能力。重点建设工程包括推进黄骅港综合港区起步工程、唐山港曹妃甸煤码头续建工程、煤码头二期工程、京唐港区10万吨级航道工程等。
港口“过剩论”纷争四起
招商局集团副总裁兼总经济师苏新刚在日前举行的国际海运年会上透露,中国近年大规模建设港口,在金融危机打击下,去年码头设备需求减少,业内已经明显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有大批中小规模港口的码头设备被闲置。而在各类型港口中,以集装箱港口产能特别过剩。苏新刚表示,中国港口产能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据估计,各港的实际吞吐能力平均过剩三四成,其中情况较好的长三角港口,平均过剩产能也达两成以上,珠三角港口过剩产能约三成。假设未来几年不再建设新码头,只是完成在建码头和改造旧码头,则各港的产能达到供需平衡,情况好一点的港口需要3年以上,而产能过剩的港口可能需要5年以上。
上海海事大学城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所所长徐剑华也同意“过剩论”一说。他表示,当前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集装箱码头总体已经过剩,虽然长三角地区相对来说情况好一些,但是不排除部分地区港口产能过剩的情况。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集装箱运输市场需求减小,但是还有很多地方仍在大力建设港口,如此一来,一些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就要“晒太阳”。另外,徐剑华认为港口产能是否过剩,还要看码头利用率情况,即一个码头的利用率不能超过75%,如果超过,就说明港口已经快不够用,后果就是船等港,它是是否投资建设新码头的一个标杆。因此各地政府应该按照这个规律决定是否建设新港口,这样港口才有“货拿”,才有“钱赚”。
同时也有对港口“过剩论”持不同态度。中国港口协会副秘书长、港口研究中心主任杜麒栋表示,港口产能过剩可分为长期性过剩、周期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他认为,当前产生的是部分地区和部分港口的产能过剩,而不是全国性的过剩;是临时性的过剩而不是长期性的过剩;是结构性的过剩而不是整体性的过剩。他指出,不能因为部分的临时的产能过剩而对全国港口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港口建设热情不减的地方政府,更认为“过剩论”言过其实。其核心观点是,当前港口吞吐能力小于实际吞吐量,码头是在超负荷运转。而据一些数据显示,业界的确存在此种情况,这无疑增强了地方建设港口码头的“底气”。
小编:不管港口“过剩论”是否言过其实,目前个别港口产能过剩现象已经显现,地方港口建设不能光有热情,也应理性审慎。各港口新建码头前,要严格预测,不能盲目建设,要了解货源生成量,这样才能使码头不再“晒太阳”。(编辑/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