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年里,农产品国际市场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粮食供给偏紧,一些粮食出口国将原来实行的鼓励性措施改变为限制性措施,一些粮食进口国则放松原来的限制性措施。面对诸多不利因素,中国立足于主要粮食供应依靠国内生产,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诸多因素促使国内外市场粮价上升近年来,由于各国生物能源政策、天气不稳定和发展中国家富裕人群的消费需求上升等原因,促使世界粮食供应趋紧以及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较快上涨。气候因素使一些粮食出口国的粮食减产及粮食出口减少,世界粮食库存已经降至相当低的水平;国际市场石油供求紧张促使石油价格攀升,导致一些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柴油和乙醇燃料,从而对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的需求极大增长。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石油价格飙升对谷物价格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另一方面扩大了对于生产生物燃料所需要的原料作物的需求。
国际市场粮价快速上涨给国内带来重要影响:一是大大增加了农产品进口贸易的成本;二是推动了国内粮油价格上涨。从进口方面看,由于进口大豆价格高于国产大豆价格,从而拉动国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从出口方面看,由于国内大米、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部分粮食主产省份要求增加粮食出口,这也会拉动国内市场粮食价格。
我国粮食生产发展保障国内供给在国际市场粮食供给紧张的情况下,中国大米、小麦、玉米对外贸易呈现净出口的格局,这是以中国政府坚持粮食供给立足于国内生产,国内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为前提的。2004年以来,中央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之大是多年来未曾有过的。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上年增产350万吨,成为历史上第4个高产年,也是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4年增产。
为了缓解自身粮食紧张局面,一些粮食出口国纷纷采取抑制粮食出口的新政策,甚至采取临时性禁止粮食出口措施,这无疑加剧了国际市场粮食供求紧张程度,增加了粮食进口国的压力。
国内油料产量下降对外依赖度上升近年来,我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小麦、玉米和稻谷种植效益增长,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增加。但是因受土地资源的限制,我国油菜籽产量出现持续下滑。去年我国大豆、菜籽和花生播种面积呈现两减一增的态势,其总面积继续下降。我国大豆等油料作物产量下降,据估计,国内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约900万吨,较前年降低6.3%。
与此同时,我国的食用植物油消费量持续增长,2001/2002年度消费量为1454万吨,2006/2007年度国内植物油消费量增至2235万吨,年均增长8.95%。目前,国产植物油的自给率约为40%。
由于国内食用植物油供求缺口相当大,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的60%来自于国际市场,而且对外依赖度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食用植物油自给率过低带来了一系列风险,这不仅丢失了定价权,更是对食用油供给安全以及食物安全的重大威胁。有关专家指出,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达到特定的自给率水平,以维护食用油的供给安全。
国家继续鼓励具有优势农产品出口去年我国继续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快转变农产品出口增长方式。商务部将农产品列入“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的出口商品,提出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六大措施,包括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培训和信息服务,实施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提高农产品出口组织化程度;创新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外交涉力度,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多种因素造成农产品贸易逆差增大去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比上年增大,这里不仅有土地、水资源紧张的自然因素,而且有人民币升值的金融因素,更有近期国际市场粮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市场因素。我国既是植物食用油的消费大国,又是油料作物及产品的进口大国,特别是作为没有定价权的油料进口大国,国际市场粮油价格大幅上涨对我国进口成本上升是显而易见的。以进口大豆为例,去年我国进口3082万吨大豆,支付114.6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去年大豆进口数量仅增加8.96%,而大豆进口金额却增加53.08%,折算成大豆进口成本增加40%以上,这是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处理贸易争端的应对能力不断提高去年我国遭受来自一些西方国家的指责,中国食品(包括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一时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中国政府在表示愿意与各国开展对话和合作,共同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性的同时,坚决驳斥了一些毫无根据或夸大事实的说法。中国政府采取事实求是、认真负责和真诚合作的方针,以及实施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性的整治行动,取得了西方国家的理解和认同,成功地化解了当时可能会激化的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对保证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