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基航运与集装箱业务首席执行官柯林——
美国的次贷危机无疑是罪魁祸首,它使得完全依赖于全球经济状况的国际海运业正在经历考验:今年一季度,以往集装箱运输业一片繁荣的黄金航线——北美线面临货量不足的尴尬;如今,已经没有船东可以从太平洋航线上获取盈利;一些新的造船订单相继被取消……《国际海运业开始衰退》《航运业遭遇寒冬》,不少揣测行业发展走向的文章见诸各大报端,整个行业似乎有些“草木皆兵”的意味。
4月2日,北京碧空如洗。48岁的马士基航运与集装箱业务首席执行官柯林首次与中国记者“面对面”,他向本报记者表述的他对于整个行业今后走势的判断,足以让不少船公司吃上一粒“定心丸”。
航运业增长态势将持续
“我不同意、不赞成,也不相信航运业面临着一个衰退的局面。”
这位在全球最大航运公司任职的航运与集装箱业务首席执行官给出的理由是: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和贸易都非常强劲,全球总贸易量今年会继续增长,尤其是中国的进出货物量将比去年增长一倍,航运的增长趋势还在持续,中国在集装箱运输方面的增长将保持在10%以上。柯林认为,尽管美国的经济增长将比上一年有所放缓,但美国的经济并不如人们所想像的那样糟糕。“我们预计,全球集装箱运输量在2008年可能增长10%—11%。这数字当然不如去年的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的变化以及中国进出口贸易量的变化。预计未来数年,全球集装箱运输量会比今年增长更多,可能增长12%或13%。”
“有人认为国际海运业开始衰退,可能是出于目前航运业的供求关系。”柯林说,目前航运业的需求量很大,贸易量也很大。面对大量需求的时候,船商订购了很多新船,从而导致了目前出现的运力略微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这样的情形并不用担心,在形势好的时候,船商多订购一些船,在形势稳定时少订购一些船,最终会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点。尽管还会有一些新船出现,但全球贸易的供求关系总体上是平衡的。
极力看好中国市场
对于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进入中国市场的马士基航运公司来说,这近30年的发展使其早已植根于中国。如今马士基航运在大中华区拥有45个办事机构,员工超过2000人,平均每周泊靠中国大陆、台湾及香港的集装箱船达90航次,该公司也积极通过A.P.穆勒—马士基集团及APM码头公司在中国港口进行投资。柯林一再向记者表示,他们希望在中国寻求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会。
柯林坚信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强劲,仍然会保持两位数增长,尽管这种增长也许会在某一段时间发生起伏,但丝毫不会影响他对中国市场的极力看好。“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期待。从近期来说,我们期盼中国能够成功举办奥运会,马士基航运的业务由此得到进一步发展。从长期来说,我们期待着中国经济和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业务不仅要在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而且要在中国内陆地区得到良好发展。”
近年来,中国大力建设港口基础设施,这让柯林印象深刻并对此举深深赞许。与此同时,柯林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是随着生产商不断向内地转移,如何使转移到内地的生产商和生产地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码头等基础设施的经营费用会有所增加,人才方面会出现短缺。柯林告诉记者,马士基航运希望也正在帮助中国培养更多的航运人才,并和中国的客户一同构建经济高效的物流链。
中国航运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马士基航运在中国的成功之道值得借鉴。马士基航运的心得是,在中国方方面面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包括与中国政府各部门、中国的合作伙伴及大大小小的客户。良好的“对话机制”使马士基航运左右逢源,在市场运作上得心应手。“我们在中国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同行们运用到他们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柯林说,他非常关注上海港口的发展,马士基航运与合作伙伴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共同投资了外高桥四期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后来又作为参股20%的股东参与洋山港一期和二期的码头建设。公司希望进一步扩大其在上海洋山港的码头投资。
油价与环保
高居不下的燃油价格,已然是所有船东“心中的痛”。
数年前,油价占马士基航运成本的比例为6%,而现在这个比例已攀升到20%。集装箱运输业成为一个竞争激烈而利润很薄的行业。
在行业高竞争、利润低的状态下,马士基航运为克服油价高涨,以保持长期稳定发展,于今年1月22日对外宣布,推行新的燃油附加费(BAF)计算公式,以应对燃油市场的价格浮动,此举旨在更加便捷地为客户提供公平、透明的燃油附加费计算信息,并同时帮助马士基航运分担油价激增而造成的额外成本。据悉,目前市场对此反响良好。柯林接受采访时表示,油价在短期内没有大幅度下降的可能,马士基航运将长期推行BAF计算公式。
环保,同样是业界关注的话题。马士基表示,作为优秀的企业公民,将在环保领域做出表率。柯林对记者说,环保问题已放在马士基业务的重要日程上,随着业务的发展,他们随时与客户商讨在物流供应的每一个环节上如何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诸多努力,使其新生产的船舶能够减少能耗、减少排放、保护环境。“马士基为此将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同时也期待着与中国的众多伙伴通力合作,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更加绿色的贸易模式。”本报记者 刘江洁 龚仁智
□链接
马士基在华培养国际海员
本报讯 4月5日,马士基香港船舶管理有限公司首届海员见习生在武汉毕业,这将为马士基依托武汉为基地面向中国培养高素质国际海员,尤其是集中于通过高级海员见习生项目培养未来的甲板及机舱高级船员来扩大现有的中国海员人才库拉开序幕。
据了解,首届28名毕业生来自我国各地,毕业后将全部服务于马士基舰队的国际航线。在为期6周的培训中,马士基香港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向学员们提供了包括海上英语、船舶安全管理、国际防污公约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各项专业技能培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世界航运市场的快速发展,国际海员劳务市场近几年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对于高素质国际海员的需求量尤甚。欧美一些航运大国正将目标瞄向中国海员,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就业空间。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中国共有远洋运输船员、近洋运输船员和内河运输船员46.45万人,其中约4.27万人被国外船东雇用。据海事部门有关人士介绍,当前国际航运界高级海员缺口超过1万人,到2015年,缺口将扩大到2.7万人。
据悉,马士基香港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下一步计划在武汉成立合资或独资公司,以此为基地培养高素质的中国海员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