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毫无悬念地成为中国贸易政策结构转向的“拐点”。这一年,“扩大进口”历史性地被推到台前,成为商务领域最响亮的口号。日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2006年最后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将这一口号坚定地喊出:“商务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减少贸易顺差,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如何将这一理念变为实际的行动、惠商利商的政策,这位新闻发言人表示,商务部2007年将采取一系列举措扩大进口、平衡贸易:首先要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运用关税调节等经济手段,鼓励扩大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重要资源型商品进口。
此外,商务部还将加大对促进进口的金融支持;建立和完善以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进口促进体系;继续实施对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措施,扩大自非洲等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进口;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步伐,进一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放市场,改善贸易环境。
其实,在2006年底,中国已然朝着新的外贸政策走向迈出了实质性步伐。12月13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开幕的前一天,在北京东方君悦酒店,中美两国公司签下了4笔大单:中国将购买美国价值上亿美元的飞机引擎和机场消防车;同时,美国公司还将收购中国的家居建材连锁超市,以及与中国网通共同建立新的互联网解析站点。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和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共同见证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业内人士均评价,这4单合同是中国以实际行动向贸易伙伴们表明,中国“积极扩大进口”的外贸新政是实在的、有含量的。
中国这一战略步伐的迈出及时且必要。在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贸环境趋紧、贸易摩擦激化的背景下,积极扩大进口成为满足经济增长和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指出,我们应研究建立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推动建立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和企业义务储备相结合。“过去我们有粮食专项储备,今后我们也要有石油、矿产品等储备。这都是中国稀缺的资源,需要扩大进口。”
商务部有关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强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协调,支持大宗产品进口企业增强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推动进口多元化,并培育建立实力较强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提高资源利用集中度。
对于重点领域装备的进口,应鼓励企业进口高新技术设备、关键部件及在国外合作研发、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设备。但在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同时,要严格控制高耗能、淘汰工艺的设备进口。
针对商务部上述措施,一些专家认为,我们还应进一步完善进口价格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完善进口信息发布制度等进口管理机制。在不违反世贸组织原则的基础上,加强进口管理,整顿进口秩序。“扩大进口”还要把握好规模和节奏,在推动我国进口贸易从被动限制向主动调控转变的同时,也要防止盲目进口、无序进口、重复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