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后,港口物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港口将从传统的运输中心转变为物流中心。本文从港口物流发展的趋势出发,认为在传统业务利润空间不断减小的情况下,第三方物流是港口发展的新方向,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1 经济全球化推动港口第三方物流发展
1.1经济全球化要求港口扩大物流服务领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贸易数量显著增长,港口物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现代港口作为远洋运输的起点和终点、各种生产要素的结合点和重要信息的交汇点,集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于一体,正在由“运输中心”向“物流中心”发展。港口将发展成为集运输、转运、储存、配送、装拆箱、加工、货物装卸、仓储管理、多式联运及信息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
当前,为争夺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世界各主要港口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各个港口为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例如,鹿特丹港和铁行渣华公司合作积极开展物流服务,不仅为客户提供了装卸、仓储、配送、货物代理、货物中转等服务,而且具有产品修理、简易加工等功能,这是生产工厂在运输过程中的延伸。可以预计,伴随着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港口将会对进出港货物提供更多的增值物流服务。
1.2供需双方的压力促使港口发展第三方物流
从需求方面看,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物流外包倾向不断加大,它们选择物流供应商的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能提供“多批次、少批量、多品种、少库存”的服务;二是要能够提供“门到门”的物流服务。港口物流的发展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
从港口方面看,传统服务功能的利润空间不断下降,促使港口开展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第三方物流业务。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具有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先天优势;计算机软、硬件和通讯的快速发展,为港口开展第三方物流提供了技术条件。
2 港口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战略措施
2.1改革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
政企合一的港口管理体制下,港务局扮演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造成权责不明确,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改革管理体制,就是要实现政企分开,达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效果。
国外的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值得借鉴。新加坡港在1996年实行政企分开,将原港务局从事行政管理的部门与交通部的海事局及海事委员会合并,成立新加坡海事和港务局(MPA)。原港务局实行企业化管理,改名为新加坡港务集团公司(PSA),负责港口生产经营,不再行使港口管理的职能,并逐步推行了股份制和私有化改造。又比如鹿特丹港,政府部门只负责制订规章制度、法规和部门远景规划,并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检查和监督,形成了一种国家建设、市政府管理、私人公司经营的港口管理体制。
国内港口也加紧了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2003年2月底,上海港口管理局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同时挂牌成立,迈出了港口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也是上海争取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一步。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内港口在体制改革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规划物流园区、完善配套功能
港口是货物集散中心,这就要求在港口内或临近地区规划物流园区,投资建设各类库场和配送设施,完善船代、货代、信息、陆上运输等配套功能,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租用中心内的各种设施开展物流业务,为货主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
政府部门在港口物流园区建设过程中应在用地、用电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园区建设作出合理的规划,并在园区建成后对入驻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
2.3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合作范围
物流业是一项投资大、回报慢的产业,因此资金来源问题成为港口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关键。一直以来,港口主要靠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港口体制改革以后,原来的集资模式将被打破,港口应该千方百计扩大融资渠道,吸引国际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港口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培育物流企业,鼓励多方参股物流企业的经营。积极吸引跨国制造企业在港口物流园区投资建设配送中心,并依托港口物流企业为其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使港口成为这些跨国制造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基地。港口通过吸引像宝供、招商局这样的民营或外资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经营,达到学习先进物流管理经验,创造新的货物来源,增加货物吞吐量的目的。
2.4提高信息技术、接轨国际物流
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配送发货,定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沟通了港口物流企业和客户间的交流,达到了信息资源共享,最终使定货、包装、保管、运输、流通加工和报关实现了一体化。许多跨国物流企业均已实现了“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有助于港口融入国际物流体系之中,增加贸易机会。
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具体技术内容包括条码技术(Bar Code)、数据库技术(Data Base)、电子定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快速反应(QR)、及时管理(JIT)、有效客户反映(ECR)、业务流程重组(BPR)及企业资源系统(ERP)等。
2.5加强港航合作、开展多式联运
对港口来说,集装箱吞吐量是衡量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指标。因此,港口开展第三方物流的核心内容就是积极寻求和航运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投入到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去。同时,这个港航联盟应和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合作,组成一条高效率的物流链。依靠这条物流链,港口实现了原来凭自身实力不可能达到的效率,并和其它企业共同分享了创造的成果。
3 港口应大力发展以管理为基础的第三方物流
以管理为基础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第四方物流),以供应链集成商的身份,通过系统数据库为客户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此类物流提供者,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以及下游的销售商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比较不同供应链的成本收益,为客户设计最佳物流方案,从而建立了快速反应、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产品运送体系,实现了和客户“双赢”的目的。
港口是各种信息的交汇点,并且和货主及航运企业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港口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港口物流企业开展物流管理和咨询业务,提高港口物流水平,优化港口产业结构,增强港口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