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及珠江沿岸有很多小型港口,它们码头泊位5个以下,码头前沿起重设备10台左右,堆场面积500亩以下,仓库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下,年货物吞吐量不高于300万吨。这些港口的特点是:1.都是原来计划经济的产物,定位和管理都是枢纽港的模式。2.由于缺乏足够的投资,其基础设施和重要装卸设备比最先进的大型港口至少差两代。3.管理水平数字化程度低,目前其指令的传递大都还是依靠单据。一条指令从申请到执行通常要半天。即使使用了计算机,也仅限于一些小型数据库和局部的联网。这些特点和局限性就造成了目前港口:1.装卸成本的较高,这些港口的成本一般是先进港口成本的2倍,而效率只有它们的50%。2.货物的集疏不流畅,进出港指令重复,货物反复吊装。
如何破解这个困局,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港口的功能单一是问题的核心。由于这些港口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其功能仅限于装卸和中转。由于这些货物的流动缺乏信息和资金的支撑,货物通常在港口堆场停留时间比较长。物流的效率在这里大幅度下降。
我们通过物流的各个环节分析发现,如果为这些港口嫁接一批现代物流分销商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港口的困境。同时也为这些港口的发展,定位提供资金和信息支持。
由于现代物流的分销商大都实现了运输、流通加工、仓储、配送的全方位功能、尤其它们的信息化程度很高。如果这些企业能够把物流的起始点放在这些小型港口,那么这些港口的信息化程度必然会随之提高,甚至能够延伸到码头前沿。另外由于分销商的效率远远高于码头现状,那么港方也就必然通过技术改造,或让分销商的能力前移,以达到效率匹配的目的。港口的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其中最主要的贡献将是货物在堆场的时间几乎为零。这就意味着整个物流的效率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那如何实现这个嫁接呢,1.依靠政府推动,把社会资源相对集中。尤其是促进成熟物流分销商的引进和培育,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2.港方的态度,港方必须要有足够的决心对现有业务进行重组,努力提高装卸和中转水平。同时努力加强与物流分销商信息端口的驳接。把分销商的信息引入港口作业流程。3.高水平的分销商引入,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高水平分销商的选择就非常重要,这也关系到港口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港方必须实事求是的以自身的优势和未来发展的目标来引入分销商。并且能够通过参股等方式让港口介入进去。
结论:我们认为未来的小型港口是一个区域物流的起点,也是与几个或十几个物流分销商相互合作的,高度信息化,高效率的区域性物流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