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报近日发表邹崇铭的文章问道,是欧美还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倾销。文章说,欧美国家一直大力鼓吹贸易自由化,主要理据是各国经济可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而这亦是国际贸易的最基本概念之一。但欧美国家在使用“比较优势”的概念时,却经常存在严重的双重标准,例如在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输入欧美国家先进商品时,便称此为欧美的“比较优势”,但当讨论发展中国家出口至欧美的低价商品时,称之为以“低于商品正常价值”的“倾销”行为。文章指出,欧美各国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的政治压力,以及本土经济政策失误的视线,便把矛头指向发展中国家挣扎求生的工人,指摘他们抢走本国工人的饭碗,这又岂是国际社会应有的道义?
中国与欧美就纺织品贸易的争议,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早前商务部长薄熙来曾经指出:“中国要卖出8亿件成衣,才能买到一架空中巴士。”这句话一方面成功地成为媒体的焦点,但另一方面,亦一语道破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上的处境。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廉价劳动力和巨大产能,皆被视为中国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现严重贸易逆差的主因,但试设想,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名成衣工人,一周7天不断地辛勤工作,才能造出8亿件成衣来?这些成衣的出口价格,每件仅值两三元人民币,但在扣除了各种成本和中介利润后,每名工人实际得到多少回报?
中国至今仍有超过2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所订每日1美元收入的贫穷线之下,其中有绝大部分为农民。发展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制造大量就业机会,释放农村部分过剩生产力,乃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仅有途径。但中国工人所制造的“巨额”外贸收益,当中有多少是跨国企业的利润?又多少能回馈到中国的社会发展?
欧美国家一直大力鼓吹贸易自由化,主要理据是各国经济可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而这亦是国际贸易的最基本概念之一。但欧美国家在使用“比较优势”的概念时,却经常存在严重的双重标准,例如在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输入欧美国家先进商品时,便称此为欧美的“比较优势”,但当讨论发展中国家出口至欧美的低价商品时,称之为以“低于商品正常价值”的“倾销”行为。
随着多纤协议的配额限制取消,中国已开始对多种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并对纺织业再投资进行限制,以调节纺织品的出口数量。事实上,欧美对中国成衣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均采用“替代国”方法计算倾销幅度,即继续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拒绝使用中国成衣的国内售价来确定正常价值,而改用一个所谓“市场经济国家相似产品”的国内售价来确定正常价值。
欧美国家双重标准
事实上,虽然世贸反倾销协议(ADA)对“倾销”的定义含糊不清,但根据世贸组织近期对倾销案件的裁决,例如今年便分别裁定,美国和欧盟必须停止对出口棉花及食糖的出口补贴,证明欧美不少廉价农产品外销,并非由于欧美农业具有“比较优势”,而是由于欧美大量补贴其国内农业,令农产品得以远低于市价出口。发达国家不断要求发展中国家减少补贴,但同时采取双重标准,补贴农业扭曲国际市场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户生计顿失,这才是真正违反世贸协议的“倾销”行为。
人们在讨论“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的时候,往往会误以为所有参与贸易的国家均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着相同的讨价还价和竞争能力。但其实由于各国产业结构的不同,以及在世贸组织内地位的差别,因此开放市场的步伐和方式,亦必须配合各国的特殊发展情况,并以促进各国人民福祉为依归,绝不能以抽象的“自由贸易”原则,简单地以偏概全。这亦正是2002年展开的新一轮世贸谈判──“多哈回合”的主要精神。
欧美各国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的政治压力,以及本土经济政策失误的视线,便把矛头指向发展中国家挣扎求生的工人,指摘他们抢走本国工人的饭碗,这又岂是国际社会应有的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