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消息7月11日,历时4天的2005四川·中国西部国际皮革鞋业博览会降下帷幕。
400多参会客商,2万多参观人数,5320万元的现场成交额,1.65亿元的贸易合同额,各项指标都比前6届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投资总额1.75亿元的28个项目,实现了历届零的突破。意大利沙巴集团、比富/茉莉娜·碧安基集团,西班牙瓦伦西亚集团等在内的30余家海外企业和100余位国外客商到会,更使博览会散发出“国际”的味道。
此次博览会受到业界的关注,与四川鞋革业发展分不开。四川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女鞋生产基地,成都也被业界与温州、广州、泉州齐称为“三州一都”。省皮革工业协会向全行业提出:争创“西部鞋都”、“全国女鞋之都”和“西部制革生产基地”。
“实现这个目标,任重道远”,省皮革工业协会会长李开华直言。
做强须过“品牌关”
成都鞋业有个怪现象。虽在业界有“三州一都”之称,但95%以上的品牌在本地大型商场不见踪影。有商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成都鞋的质量好,价格低,但在品牌包装和宣传上都做得不够好,知名度低,消费者不认同。”
市场的洗礼使许多企业老总逐步懂得品牌对企业发展意味着什么。“去年,艾民尔、卡美多跻身‘中国名鞋’,实现我省零的突破;古奇也成为四川著名商标;取得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全国真皮标志’的企业,也增加到现在的14家。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李开华向记者介绍。
但是,“成都鞋的出口方式主要是交给经销商搞转口贸易”,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军说。以女鞋为主的成都鞋虽说产量已居全国第三位,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是贴牌生产。
今年3月,首次规模参加德国杜塞尔多夫鞋业展览会的成都鞋遭遇尴尬,业界更清楚了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分量。
“必须打造自主品牌,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逐步扭转多数企业贴牌生产,为人作嫁衣的局面。”李开华说。
生存必过“环保关”
按规定,今年10月底前,全省包括皮革在内的“涉污”行业,都要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实施自动监控,以此作为环境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重要的执法依据。这将堵死一些制革企业心存侥幸,企图悄悄排放的漏洞。
制革业在传统工艺下“三废”排放相当严重。据专家介绍,1吨原皮经处理后所产生的皮革仅200公斤,其余800公斤都是废弃物。“生态四川的建设目标使皮革行业面临巨大压力”,一位制革企业老总坦陈。
面对环保这一不能回避的问题,川内许多制革企业采取了积极态度。一些企业投入数百甚至上千万元用于排污治理。目前全省规模经营以上的制革企业约有60%达到了排放标准,未达标的部分企业被迫限产,还有几家已经关闭。可喜的是,一些制革企业还在循环利用上进行探索,崇州富邦皮革有限公司的皮革污水循环回用技术就纳入了成都市2005年科技计划。
据相关人士透露:7月7日,四川大学皮革系与科分院成都有机所,已向国家发改委联合申报了皮革清洁化生产技术中心的建设。这对四川皮革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出口正对“反倾销关”
6月下旬,内江巨安集团在欧盟的劳保鞋反倾销调查中涉案,成为省内第一家遭遇反倾销的鞋业企业。据透露,此次反倾销调查中共有12家中国企业涉案。
“以前我们说‘狼来了’,没想到‘狼’真的来了,而且还来得这样快。”7月9日,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淑华对四川鞋革业的老总们这样说。
四川鞋革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省商务厅资料表明,2004年,全省鞋类对欧盟出口1638万美元,欧盟已成为四川鞋革业海外第一大市场。
但是,从去年8月西班牙的烧鞋事件,到今年2月发生的俄罗斯扣鞋事件,我国鞋业在欧洲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日渐增多。今年,欧盟取消我国鞋类的进口配额后,以反倾销为名的贸易摩擦骤起,“7月5日,欧盟已对中国皮鞋正式立案反倾销”,张淑华透露,“这可能成为我国鞋业遭遇的又一次重大打击。”
然而,据记者了解,省内一些鞋革企业负责人对此事件的严重性仍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反倾销将进行原产地追溯而心存侥幸:我们是转口贸易,追不到头上来。
身为我国鞋革行业“掌门”,张淑华认为,对欧盟反倾销企业应持“平常心”,“在没有了政府保护措施的后过渡期,企业应按照WTO的规则进行国际竞争”。她建议,涉案的四川企业一定要积极应诉,不能坐等,同时要选好律师,依靠协会或商会等行业组织,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