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程物流网 - 资讯中心 >> 学院 >> 论文集锦 >> 流通业 >> 正文

流通业

  • 解读中国流通现代化的内容与发展模式

    www.jctrans.com 2005-9-3 9:01:00

  •   摘要:流通现代化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适应生产、消费以及流通自身发展要求而与时俱进的过程。所以,完整理解流通现代化,特别是理解在中国特定现实条件下流通现代化的内容和发展模式,是制定正确流通产业政策、选择适当经营业态、采用科学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流通;现代化;内容;发展模式

      流通业在一个国家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如何能使流通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而非“瓶颈”,是所有流通领域改革和创新的基本目标。自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改革现有商品流通体系”、“推动流通现代化”以来,各级政府和企业在推进流通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学界同仁对流通现代化也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索,为中国流通业的创新和发展献计献策。

      但现有的许多研究大都着眼于流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层面,直接照搬西方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管理技术和理论,而很少认真根据中国流通业的实际情况对之作相应调整;另一些研究则热衷于在流通研究过程中套用程式化的定量技术来改造流通经济学理论,其结论往往也未必适合现实经济世界。因此,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科学、系统地研究中国流通现代化对流通经济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流通产业的政策制定和行业发展也可资借鉴。本文将在综述现有关于流通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流通现代化的内容解析

      研究流通现代化,需首先理解现代化的基本定义。现代化是发展经济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库茨涅兹等对现代化的内容和过程均有详细的论述。现代化研究的权威人士塞缪尔·亨廷顿于1976年将现代化定义为“将人类及这个世界的安全、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和规范的尺度。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在他亨廷顿看来,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这一定义综合了现代化中静态和动态的层面,比较完整地诠释了现代化的涵义。

      流通现代化则是对现代化概念的具体延伸。有学者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解释了流通现代化的概念,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包含不同的发展阶段,既包括批发、零售等“方面”结构,也包括物质、制度与观念等“层面”结构。另有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可以理解为流通创新,它包括流通体制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等诸多内容。

      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流通现代化的涵义。我们认为,在理解流通现代化的内容时,既要考虑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还应兼顾流通现代化对于整个经济的作用。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流通现代化的目的是以现代化的手段来促进流通发展。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思想对传统的流通业加以改造,从而加速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周转,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以提高流通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第二,流通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流通现代化,和工业、农业现代化一样,是整个社会经济全面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条件。流通现代化加速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而第一、第二产业的参与也促进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第三,要以科学的标准来评价流通现代化。流通业的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等都是衡量流通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完整理解流通现代化的内容,特别是理解在中国特定现实条件下流通现代化的范畴,是制定正确流通产业政策、选择适当经营业态、采用科学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

      二、流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分析

      流通现代化的内容从狭义上讲包括组织规模、经营模式、管理手段和流通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从广义上还包括信用体系、法治环境、产业政策、产权制度等的现代化进程。从具体模式来说,流通现代化主要强调的是连锁(特许).经营的组织形态、物流配送的服务体系和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下面将结合流通现代化发展的这三大模式,对我国流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解读。

      (一)以连锁经营扩大企业规模的问题

      连锁经营由于其在运营模式和组织结构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已经成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零售业领域中最受青睐的主导业态。近年来,传统的商业企业纷纷采取合并、直营、加盟、特许等各种方式向连锁形式转化,从而扩大企业规模,但这种做法在实践中往往存在如下两大问题。

      问题一:连锁企业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导致管理不善。为了在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之前加速发展,抢先占据有利位置,许多零售企业盲目扩大规模,更有一些政府主导下的国有商业企业之间进行合并重组建立所谓“商业舰队”。在这种情况下,连锁企业的总分店关系、管理技术、软硬件设施、人员安置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出现了“连而不锁”的现象,达不到连锁经营的标准化、规范化、一致性等要求。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北京红火一时的希福连锁店,该店前身为西城区副食品公司属下的六间小副食店,原先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后经区政府主导改造成为连锁店后,扩张速度极快,但终因各自相互独立,总店未能有效控制和协助,连年亏损,最后于 1997年被并入了现在的好邻居连锁公司。

      问题二:连锁模式在百货零售业规模扩张中的应用不足。不少学者认为零售业连锁经营改造的对象主要是超市和便利店;而在与连锁超市、便利店和购物中心的竞争中,百货店会逐渐萎缩、退出。根据豪威尔(Flower)和豪兰多尔(Hollander)的零售业态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用商品种类的深度和宽度来描述零售业的业态发展,即零售商的库存商品种类是从大深度/小宽度到小深度/大宽度,再到大深度/小宽度循环变化的。其发展的具体模式表现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零售业发展顺序的五个时期:(1)杂货店时期(综合化的时代,小深度/大宽度);(2)专业店时期(专业化的时代,大深度/小宽度);(3)百货店时期(综合化的时代,小深度/大宽度);(4)便利店时期(专业化的时代,大深度/小宽度);(5)商业街时期(综合化的时代,小深度/大宽度)。任何一种业态都有其生存发展的空间,不存在什么“夕阳”、 “朝阳”之分,而应根据其周边环境条件和消费者行为特点确定业态的选择。事实上,传统百货业在扩大规模时,完全可以利用连锁经营和专题化经营的方式进行改造,如法国的拉法耶特、春天百货等百年老店不仅单店仍然生机勃勃,而且连锁体系已遍布全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要提高连锁经营在流通现代化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必须在以下方面提高认识:首先,连锁经营的实质是企业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即通过大规模采购、运营模式复制、晶牌商誉共享等,使企业实力在外延式增长的同时,内部供应链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其次,以连锁模式扩大企业规模要符合一定条件,如规模经济的边际收益要小于边际管理成本;企业要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等。实践中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二,正是因为我国百货零售企业在连锁扩张中享有的规模经济效应会被不断上升的管理成本所抵消,或企业尚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盲目叠加或复制其运营模式只会使情况更糟。第三,连锁经营要与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相结合才能使流通价值链的增值最大化。上述问题一的出现,正是因为连锁经营并没有提高企业内部供应链的效率,而需要重新审视企业内外部流通价值链和流通信息链,同时完善其物流配送体系和进行电子商务方面的改造。

      (二)物流配送体系现代化的困境

      对于物流的早期研究仅仅局限于实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商品的运输、储存和包装;现代物流研究则将研究范畴拓展至一般供应链管理;广义的物流研究甚至还涉及到国家的储运网络、管理结构和技术系统等方面。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物流配送都是流通领域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内容。最近几年中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为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背景,使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现有的国情条件,物流体系的现代化也遇到了一些困境。

      从宏观上讲,铁路仍然处于垄断经营状态,而公路运输和河道航运由于网络限制也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我国复杂的地形条件又增加了物流网络延伸的难度;现有的行政规划管理机制,基本上是彼此分割,自成体系,制约了物流配送的现代化;各物流部门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难以对接,比如铁路和海运的集装箱和托盘尺寸的不统一使多式联运很难实现;物流平台的技术水平还很低,缺乏系统的技术开发。所有这些现状都严重阻碍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

      从微观上讲,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在向现代物流企业演变时,尽管具备原有经营网络、客户和基础设施等优势,但经营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又很有限,主要业务仍是代理运输、保管、包装等,而商品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占其主营业务的比例仍然很小。而大型的制造企业如海尔、联想、TGL等宁愿自己建立物流部门,既满足了企业内部需求,又涉足第三方物流产业对外提供服务。但总体来说中国的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远远不能胜任企业“第三利润源泉”的职能。

      笔者认为,物流体系的现代化需要建立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资源,以铁路和水运的主干线为基本框架,以航空和公路运输为辅助,建立贯通全国的现代化物流体系,特别应强调物流网络的结点建设。另外,物流配送的效果应体现在流通价值链的增值上。从产品生产过程的原材料采购运输、半成品加工处理、制成品包装储存,到产品转化为商品,再销售到消费者手中这一系列流通过程,层层环节的价值增值都离不开物流成本的控制,因此物流效率的提高决定着企业利润的增长。其中,原材料供应链、商品分销渠道与企业内部供应链构成了完整的整体流通价值链,这一链条的整合决定了流通的效率和物流现代化的进程。而电子商务(E—Commerce)模式的实施会加速流通价值链的整合过程,有助于实现便利、快捷、低成本的物流配送。

      三、流通业电子商务化的误区

      从1999年电子商务热潮席卷中国大江南北,到 200]年对电子商务全面质疑,电子商务在中国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过程,现在电子商务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几乎谁都可以说出几个诸如“BtoB”、“COM”之类的专业术语。电子商务的表现形式和直接目标就是信息化。而对于流通业来说, “信息化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也是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吴仪, 21302)。当然,众所周知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实施遇到了诸如信用体制不完善、配送体系不健全、网络安全缺乏保证等许多障碍。但电子商务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拓展流通功能,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我们这里要指出的是在流通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手段的同时,应该避免某些认识的误区。

      误区之一:盲目接受概念炒做。从“B to B”、“B to C”到“P to P”;从SCM、ERP到CRM;从OA、MIS到AI,电子商务的新概念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概念中,流通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用适合企业发展水平的电子商务技术和模式,而不应盲目接受所谓“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电子商务的作用是为了提高传统流通业的效率,而无法取代实物流通——毕竟亚马逊取代不了巴诺和鲍德斯。因此,在采用在线销售、电子订货等网上交易模式之前,首先应做好的是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作为零售企业最基本的就是普及并及时更新POS系统,从而做好库存和卖场的商品管理。

      误区之二:“信息化投入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据有关调查,截至2002年,中国流通业已经成为继电信业和金融业之后信息化投入第三大的行业。可见,众多流通企业都意识到了电子商务对于推进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但信息化投入是否就一定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麦肯锡公司2001年底发表的《IT与生产力》报告中称“在绝大部分经济领域中,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大幅投资没有起到任何帮助生产力增长的作用”。《哈佛商业评论》的尼古拉斯·C·卡尔在《IT不再重要》一文中也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成熟,它的战略重要性在逐渐下降。在流通企业中,信息化的投入要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综合实力,并在慎重考虑所投资信息技术的兼容性和适用性后量力而行,否则不但不能降低成本,反而可能影响效率和浪费资源。

      误区之三:“在中国只有B to C的模式才能成功”。鉴于8848等在中国大力倡导B to B模式的电子商务公司纷纷倒闭,而当网上书店、携程网等B to C模式的公司仍然稳步发展,业界出现了上述似乎雄辩的论断,并更深刻地指出是物流障碍和安全问题决定了B to B模式在目前的中国无法实现。事实上中国B to B公司并非不能成功,阿里巴巴就是杰出的一个案例。而且B to B的模式真正反映了电子商务的实质——帮助企业运用互联网改善并转换关键的业务流程,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流通业模式的一次革命。

      笔者认为:第一,电子商务改造并完善了传统的流通过程。采用电子商务模式使流通信息链的各个环节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对物流配送体系的实时全程监控成为可能,保证了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稳定和一致,从而将企业整体流通价值链的增值过程定量化,便于对流通价值链进行不断重构。第二,电子商务化是实现流通现代化最重要的条件和内容。从宏观上讲,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建立是各种物流网络彼此兼容对接的技术前提,也是连锁经营模式得以大范围推广的管理保障。第三,流通业对电子商务模式的采用要因时而异、因企业而异。超前地模仿所谓标杆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其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只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电子商务改造才可能成功。

      如上所述,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是流通现代化的三大发展模式,所以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将是流通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运用流通价值链的思想可以在实践中指导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产权改革等内容同样是推进这些问题解决的重要力量。

  • 物流生意的法宝   立即加入信誉联盟   阅读 次 本文现有评论 条  
  • 关键词 海运运价 船期查询 优势航线 货代服务   【RSS】 【打印】 【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