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程物流网 - 资讯中心 >> 学院 >> 论文集锦 >> 流通业 >> 正文

流通业

  • 医药流通资本虚热

    www.jctrans.com 2004-3-26 9:56:50

  •     马年对于中国医药商业是比较艰难的一年,价格的政策调控、零售市场的残酷竞争、资本的跑马圈地、外资的虎视眈眈,没有让这个长期在政策壁垒下生活的弱者过上一天好日子。
    ——张仕元

    与百货业众多的上市公司相比,以医药商业为主业的上市公司非常少。除桐君阁、浙江震元、南京医药、华东医药外,2002年以前很少有直接上市的医药商业企业,即 使这四家也是与制药联合才得以顺利上市,而且募集资金基本投向制药领域;一致药业、第一医药等只能通过借壳手段实现上市,或者被上市公司收购而获得资本支持。

    内外资本乱市圈地

    资本远离医药流通业的另一大原因,是流通企业的低盈利。与制造业相比,流通业的利润率要低很多,毛利率大多在10%左右,净利率更在4%以下,大部分医药商业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因此,以流通为主的医药上市公司加大了对产业的投资,而未上市的流通企业为了上市也不得不加大与产业的联合,如最近两年上市的美罗药业和国药股份。

    经过换证登记,我国药品批发企业由换证前的9302家减少到6819家,药品连锁经营企业增加到500多家,连锁门店近2万个,在北京、天津、江西、青海等地,连锁企业的药品零售额超过了地区零售总额的50%。

    但在2002年,医药商业的亏损面依然高于35%,除天津、福建、陕西、湖南、新疆等省市表现稍好外,其余地区地区利润增长都不乐观。

    尽管医药商业整体经营状况不佳,但随着2003年医药流通领域的全面开放,资本对流通领域的资源瓜分依然有增无减。除了传统的上海医药、复星实业和太极系以外,2002年新崛起的还有南京医药和昆明制药。

    南京医药2002年南征北战,在福州和合肥布局,目标直指20亿元的销售规模;昆明制药收购浙江英特药业后,销售规模也逼近20亿元。虽然与上药、国药和广药的距离还相差很远,但这批后起之秀的势头值得关注。

    2002年医药市场最让人难以忘记的是价格战,国家2001年下调上百种药品价格刚刚尘埃落定,武汉、南昌、北京就相继爆发了价格战,平价药店着实让老百姓享受了一回实惠。相对于医药批发业8.5%的毛利率来说,零售平均25%左右的毛利率,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也是许多企业进军零售业的主要动力。

    但过度的网点扩张和价格战,可能有一天又会让投资者想起“泡沫”二字。因为对于只有700~800百万人口的深圳来说,1400家药店确实多了点。

    国内企业之间的争斗,受惠的向来是外资。对国内药品分销业觊觎已久的外资就在这充满硝烟的氛围中在深圳登陆,在美国排名第11位的药品零售商medicine shoppe与海王成立了合资企业,在国内开展药品零售业务,而在海王的公告中,medicine shoppe摇身一变成了国际排名第一。

    2003年1月,三九集团与日本株式会社八九君泽签署了合作意向,共推“三九健康超市”,其中外方持股比例不超过49%,合资企业计划用5年时间建1000家连锁药店。在连锁经营内颇有成就的桐君阁也与德国某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拓展国内药品零售业务。

    GSP门槛

    GSP认证作为国内医药行业认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医药流通领域紧锣密鼓的展开,但不菲的软硬件投入,却难坏了资本本来就不充裕的流通企业。离2004年年底的最后期限已不到一年半,却还有99%的药品流通企业没有获得GSP认证。到2002年年底,国内近万家医药批发企业、16万家医药零售企业,获得GSP认证的药品经营企业才131家。

    与进军零售业的争先恐后相比,面对GSP认证企业普遍有心无力,特别是个体经营者和传统的国有经营网点感到很无奈:资金从哪里来?药品降价和招标采购已使投资回报越来越低,投资什么时候才能够收回?如果不投入,大限过后是否会被停业?在茫然中,许多中西部地区的企业甚至对是否应该进行GSP认证提出了质疑:我国还处于发展时期,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对药品经营企业进行GSP认证,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是不是应该将药店分成三六九等,容许不同档次的药店同时存在?

    与GMP认证相比,GSP认证确实要困难许多。一是经营企业资金比生产企业困难,资本市场对流通领域的支持要远远小于生产企业,目前已通过GMP认证的近2000个车间和生产线中,400多亿改造资金大部分来自资本市场,但流通企业要上市筹资就比较困难了;二是时间紧,GMP的过程从1992年到现在已经10年有余,与认证相关的内容、程序、办法以及人才要远远比GSP认证丰富,而GSP的认证历史只有短短5~6年时间;三是个体经营者比较多,药品零售企业许多是个体经营企业,资本金小、人才奇缺,难以完成相关认证的过程。

    萨斯双刃剑

    2003年是医药流通领域开放的元年,但外资进入对国内医药商业的影响依然有限,实际的压力主要来自占药品市场份额85%的医院药房。在柳州、西宁、成都、青岛四地试点的医药分业经营经验有可能在2003年推行,如果试行地区能够从局部扩展到全国,那么,对于目前的医药流通格局将是最大的一个变数。

    突如其来的萨斯,则使医药流通企业坐上了过山车,零售企业瞬间迎来了如潮的顾客,板兰根、清热解毒药物、增强免疫药物等都一度脱销,口罩、温度计这些平时无人光顾的商品成了最紧俏的物质,药店生意一时红红火火;国有批发企业面对政府的大量采购,广罗国内外货源,一片繁忙,忙坏了采购,急坏了老总,平时不求厂家的流通商也放下了架子。

    但5月初的高峰过后,流通企业又迎来了少有的萧条,医院业务的大规模缩水,使得面向医院药房的批发企业业务比平时下降了四到五成,相关药品被宣布对非典无效后,又经历了一次少有的退货潮。企业的货源组织能力、快速周转能力、垫付政府采购资金、大量退货和迅速下降的业务,对流通企业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股市烁金

    在深沪上市的87家A股医药企业中,商业主营收入超过50%的有11家,与2001年相比,增加了重组而来的第一医药和新发的国药股份。12家企业实现了销售收入228.2亿元,占上市医药板块的28.67%,实现主营利润63.64亿元,占医药板块的20.48%,净利润4.75亿元,占医药板块的13.43%,从数据看,医药流通业在医药板块中属于盈利能力较弱之列。

    公司名称 商业收入比重 商业利润比重 毛利率 商业毛利率 净资产收益率
    上海医药 96.3% 68.8% 13.93% 9.95% 6.29%
    南京医药 93.3% 74.2% 12.47% 9.92% 5.58%
    华东医药 82.6% 35.2% 15.01% 6.39% 7.33%
    桐君阁 91.0% 68.0% 11.38% 8.51% 6.59%
    浙江震元 69.3% 32.0% 21.91% 10.10% 3.19%
    美罗药业 108.8% 57.1% 19.60% 10.28% 4.42%
    一致药业 86.4% 47.8% 21.95% 12.15% 1.47%
    第一医药 100.0% 100.0% 22.47% 22.30% 7.20%
    云南白药 58.2% 10.5% 35.23% 6.38% 17.11%
    青海三普 64.1% 35.3% 27.85% 15.31% -62.84%
    国药股份 96.6% 95.2% 10.70% 10.60% 6.57%
    广州药业 70.7% 27.3% 21.69% 8.39% 6.54%

    从公司看,除青海三谱亏损外,其余都实现了盈利,但盈利能力参差不齐,盈利能力最好的云南白药是因为产业贡献利润比较大,商业虽然占公司收入的58.2%,但主营利润只贡献10.5%;华东医药、浙江震元和广州药业也类似。

    在商业业务比较大的公司中,上海两家企业表现不错,上海医药无论是批零业务还是在产业方面都业绩不俗,但公司的利润额已连续两年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药品降价对于这个国内药业大哥大还是有很大的压力。

    第一医药作为上海市区的药品流通企业,由于其药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虽然没有产业的支持,但公司还是取得了较好的盈利水平,毛利率达到了22.47%,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7.2%。从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统计,药品批发的毛利在8~12%,药品零售的毛利水平要高出许多,约在20%以上。这也基本上说明了为什么连锁药店会受到投资者的亲睐。

    面对这一趋势,许多医药上市公司需要顺应行业趋势加大对流通资源的并购,但日益下降的流通盈利空间,使企业面临着“商业做规模,产业做利润”的尴尬。零售业较高的毛利水平,使连锁经营一直高烧不退。但即使这样,广州药业对药店的投入在2002年也已出现了停滞。

    由于医药流通板块2002年的经营业绩普遍有所下降,资本市场对其预期也很一般。虽然在萨斯初期的短期行情给流通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利好效应,但这并没有在资本市场释放出来。随着后萨斯时期流通企业许多不利因素的日益显现,预计该板块的市场走势可能进一步趋弱。

    来源:《环球供应链》

  • 物流生意的法宝   立即加入信誉联盟   阅读 次 本文现有评论 条  
  • 关键词 海运运价 船期查询 优势航线 货代服务   【RSS】 【打印】 【收藏】 【关闭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