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的话题,是一个最新的话题。物流科学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库存曾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库存是企业的癌症”,许多经营者,把库存的危害性上升到惊人的高度,从一开始的经济批量(EOQ)方法,派生出定期定货、定量订货、基于巴累托曲线的ABC分析以及重点管理,都是希望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来使库存大幅度降低,使库存成本下降,同时增加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率。在微型计算机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广泛应用之后,借助于信息技术,各种涉及库存和针对库存的软件,从更高层次进行资源统筹计划和管理方式便应运而生,现在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广泛采用的资源计划系统(MRP),以及在这个系统基础之上多方面的延伸,例如DRP、LRP、CRP、ERP,其实,其最终的表现形式,仍然是和库存有关,人们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手段,可以从依靠库存对生产的保证转变为依靠先进的管理和计算机手段对生产进行保障。
关于零库存生产方式。追求零库存,曾经是企业家的一种幻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下,零库存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实现,尤其在信息时代,企业在广泛地追求零库存。生产过程中的零库存有两种代表形式:
一种是在连续的甚至封闭式的工艺过程中,整个工艺过程处于能动的、无缝衔接的运行状态,化学产品的生产方式可以说具有代表性。问题是库存经常出现在生产工艺过程的两个端部,对于独立的、大规模生产的企业而言,还没有办法完全解决。
另一种是制造业,20世纪初期,“福特制”传送带生产方式把制造业局部工序依靠传送带连接成一个系统,传送带式的生产,使原来相隔离的工序,实现了无缝的衔接,实际上在这些局部领域实现了零库存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需要全程的、甚至全球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上一道工厂要保证下一道工序的零库存,一直层层推进到最终的工序,这是当前企业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企业的外部来讲,最初只是用批量方法,以后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共同的努力之下,出现了诸如配送方式、“门到门”方式以及这些方式进行社会化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乃至发展到现在最先进的供应链系统。
从企业内部来讲,就是看板方式、水龙头方式、有效的资源管理系统、准时方式和精益方式。
一般来讲,在一个生产企业内部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封闭系统,因此它的可控性应该是很强的。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精确的计划,实现无缝衔接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事情。精益思想和精益生产方法的成立就是基于这个前提条件。
相对而言,在社会流通领域随机因素是极大的,系统尤其要面对市场和用户的不断变化,这是由开放性所决定的,因此,它的可控性显然要差得多。虽然准时的思想、精益的思想是可以探讨和借鉴的,但要做到像工业企业内部那样精确是很困难的,有的方面也不应该过分追求。
其主要原因,无论企业内部还是社会流通领域,实现库存大幅度降低、实现零库存是要付出代价的,零库存本身的库存成本很低,但是实现零库存的运作系统,则需要有一定的成本甚至相当高的成本,这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