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流企业的采购专业性资质。站在采购企业的立场上,采购企业对供应商以及产品的价格、质量乃至售后服务有所不同,采购企业对物流企业的采购专业性资质的认可程度也有不同,某些采购企业可能会担心物流企业的采购资质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不愿意与物流企业合作。这样就会造成能够进行整合的采购企业和采购数量的有限性。现实中很多采购企业是同时采购多种类的产品,即“多品种、少批量、多频次”,这给集合采购的实施带来很大的挑战。
2、在一定时间内能够集合的采购企业的采购量。关键是能不能在同一时间集合到理想的采购总量,即便在某一时间内,集合采购量达到了要求,但因为每个企业的采购提前期不一样,可能会造成虽然集合到所需采购总量,却延误了采购企业的使用日期。集合周期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该项业务实施的效果和效率。集合周期是指物流企业从开始集合第一个采购企业采购量到最终所需采购总量满足所跨越的时间。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是尽可能增加地理范围,集合更多企业的采购量,不过这样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即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的辐射范围。
3、物流企业的某个配送中心所辐射的所有企业的采购总量问题。问题不是在允许的时间内能不能集合到所需的采购量,而是集合到的采购企业是不是在物流企业的配送中心的辐射范围之内。假如集合到的各个采购企业指定的交货地点不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的范围之内,那么物流企业对在自己配送中心辐射范围之外的服务水平的保障能力就会降低,而且可能物流成本会比较高,甚至超过为此获得的收益。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两个,一是把代理采购和物流服务进行分离,物流企业只对采购环节负责,后续的物流运输或者仓储等物流服务不包括在合同中,让采购企业自己去选择相应的物流企业。这就引出了第二个解决办法,就是物流企业寻找与其他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当然选择的标准是双方的配送中心在辐射范围上形成互补。 4、采购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的关系。采购成本下降会导致存货持有成本的上升,采购成本上升会引起存货持有成本的下降。采购企业的采购量比较大时,固然能够降低单位产品价格和单位运输费用,但会增加采购企业的存货持有成本。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直接决定着采购企业的采购量,如果采购企业的批量采购所节约的成本不足以冲抵因为存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存货持有成本,采购企业就不愿意增加自己的采购量,这将给物流企业整合采购企业的采购量带来困难。
四、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1、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一般来讲,物流企业在第一个环节上不用承担分险,因为本质上,物流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没有投入自有资金,所以就没有承担金融风险,这一部分的风险主要由采购企业来承担。但是物流企业主要要承担第二环节的风险,主要属于运营风险,这部分风险包括运输、仓储等物流功能环节常见的各种风险,例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火灾、盗窃等常规风险,而这部分的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加以分散和规避。实际上,第二个环节的风险即便物流企业有无实施此种业务都是要面对的。
2、采购企业面临的风险。当采购企业利用物流企业进行集合采购时,因为采购企业利用了杠杆作用,要承当杠杆作用产生的风险,采购企业是冒着原材料或者产成品不能很快实现价值或者价值损失的风险来追求高收益。例如对于销售产品来说,如果产品的销售行情很好,在销售旺季(这也正是供应商不愿实行信用政策的原因之一),由于杠杆效应采购企业不但会获利而且还会提高收益率。但是如果受到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食品卫生领域内的产品,市场突然下滑,采购企业就要蒙受损失,这种损失由于杠杆效应势必也会被放大。在第二个环节采购企业面对的风险较小,所面对的风险主要是由物流企业不能准时交货或者货物数量减少而导致生产或者销售延误。这种风险可以加以控制和规避,主要是因为采购有安全库存,不会对采购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3、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控制风险。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运用杠杆时物流企业和采购企业同样都要面对一定的风险,物流企业和采购企业的风险结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说两者所承担的风险是一个整体,应该从整体上面去分析和处理。因为利益的关联性决定了风险的关联性,所以本文认为,在规避和防范风险时需要物流企业和采购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和管理风险,才能有效的消除或者降低在实施该项业务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比如可以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采取风险管理措施,而不是相互转嫁风险。
【参考文献】
[1] 夏露、李严锋:物流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文胜、何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UPS的物流金融模式[J].物流科技,2006(6)。
[3] 陈平、张宗成:刍议物流金融运作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6)。
[4] 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钟领:融通仓运作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1)。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