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物流管理
一、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原则(理解)
1、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特点
(1)物料是按照加工的工艺过程在流动,其路线是由加工的工艺流程决定的,不能随意变动。
(2)物流系统必需是连续、有节奏、按比例的进行。
(3)物流装卸过程要求安全可靠。
2、设计生产物流系统的原则
(1)物料搬运的路程最短;
(2)尽量做到库存合理;
(3)选择合理的搬运设备。
3、生产物流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厂区规划:根据场外交通运输、厂区的地形面积,产品种类及其工艺过程,合理布置各车间、各仓库以及非生产设施之间的位置。
(2)工位配置:合理布置各工位的位置,使工件搬运的工作量最小。
(3)合理库存空间确定。
(4)搬运设备的选择:能适应被搬运物料的性质、质量、形状、尺寸及物流量,同时要做到设备的固定投资少,运营费用低。
二、生产物流系统的分析(理解)
1、基本概念
(1)当量物流量:物流运动过程中一定时间内按规定标准修正、折算得搬运和运输量。
(2)物料活性系数:将物料活性系数分为5等级。
2、生产物流系统的分析
生产物流系统分析针对企业物流系统的环境、输入输出情况、物料性质、流动路程、系统状态、搬运设备与器具、库存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分析,找出问题,并求得最佳系统设计方案。
(1)外部衔接分析:对已确定系统边界的物流系统,研究输入与输出情况,必要时以统计图表来表达。
(2)输入因素P,Q,R,S,T:生产物流设计中基本要素:产品P,数量Q,生产路线R,辅助服务部门S,时间T。
(3)当量物流量计算及物料分类
A、物料的当量物流量计算;
B、绘制物流种类——物流量直方图;
C、进行A、B、C分类。
三、企业生产物流平面布置设计(掌握)
1、设施布置决策的依据
(1)系统应达到的目标;
(2)系统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3)加工过程的要求;
(4)建筑物或场所的有效空间;
(5)系统各部门之间物流和人流的大小:需要容量、有效容量。
2、设施布置设计的含义和内容
(1)定义:设置布置设计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生产纲领,在已确认的空间场所内,按照原材料的接收、零件和产品的制造、成品的包装盒发运的全过程,力争将人员、设备和物料所需要的空间做最适当的分配和最有效的组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设施布置包括工厂总体布置和车间布置。其中:工厂的总体布置应解决工厂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同时还应解决物料的流向和流程、厂内外运输的连接及运输方式。车间布置设计应解决各作业单位极工作地、设备、通道、管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同时也解决物料搬运的流程及运输方式。
3、设施布置的目标
(1)符合工艺过程要求;
(2)最有效地利用空间;
(3)物料搬运费用最少;
(4)保持生产和安排的柔性;
(5)适应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6)为职工提供方便、安全、舒适的作用环境。
(1)按工作流程形式分类
A、工艺原则布置:是一种将相似设备或功能集中布置在一个地方的布置形式。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医院是采用此布局的典型。
B、产品原则布置:是一种根据产品制造的步骤安排设备或工作过程的方式。适用于小品种、大批量。
C、定位布置:产品停留在一个位置上,设备、人员、材料都围绕产品而转。如飞机制造、造船厂、建筑工地等。
D、成组技术布置:将不同的机器组成加工中心,对形状和工艺相似的零件进行加工。加工中心完成的品种有限,适用于中小批量生产。
(2)按生产系统功能分类
A、存储布置:指在仓库或储藏室内安排各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
B、销售布置:布置便于产品销售而不考虑其生产;
C、工厂项目布置:组成部分作一次性排列。
5、布置的定量分析
(1)布置分析的基本要素
(2)工艺原则布置:最常用的方法。
四、企业生产物流搬运系统设计(掌握)
1、基本概念
(1)物料搬运与物料搬运系统
物料搬运:在已经设计和建立的物流系统条件下,使系统中的物料按生产、工艺及服务的要求运动,以实现系统设计提出的目标。
物料搬运系统:指一系列的相关设备和装备,用于一个过程或逻辑动作系统中,协调、合理的将物料进行移动、储存或控制。
(2)物料搬运方法及选择原则
A、搬运路线分类及选择:a、直达型:各种物料起点到终点的路线最短。
b、渠道型:一些物料在预定路线上移动,与来自不同地点的其他物料一起运到同一个终点。
c、中心型:各种物料从起点移动到一个分拣中心或分发中心,然后再运往终点。
B、搬运设备选择原则:a、根据距离与物流量的大小,确定设备类型:
距离短,物流量小——简单的搬运设备,如两轮手推车;
距离短,物流量大——复杂的搬运设备,如叉车;
距离长,物流量小——简单的运输设备,如机动货车;
距离长,物流量大——复杂的运输设备,如无人驾驶车辆。
b、根据设备的技术指标和物料特点选择设备规模及型号。
C、搬运单元:物料搬运时的基本装载方式。
(3)物料搬运的20条原则:规划原则;系统化原则;物流流畅原则;精简原则;利用重力原则;充分利用空间原则;集装单元化原则;机械化原则;自动化原则;最少设备原则;标准化原则;灵活性原则;减轻自重原则;充分利用原则;维修保养原则;摒弃落后原则;控制原则;生产能力原则;搬运作业效能原则;安全原则。
2、物料搬运设备及器具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1)搬运设备选择的基本思路
A、明确问题性质;
B、应有长远考虑;
C、牢记系统化概念;
D、简化原则;
E、选择合适的规格型号;
F、应考虑多方案比较。
(2)搬运设备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设备的技术性能;设备的可靠性;工作环境的配合和适应性;经济因素;可操作性和使用性;消耗因素;备件及维修因素;与物料的适配程度;物料的运动方式。
五、企业生产战略对生产物流的影响(理解)
企业生产战略(也称生产模式)是一种制造哲理的体现,它支持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具体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管理方式的集成。
企业生产战略经历三个阶段:单件生产(作坊式手工生产)、大批量生产(福特流水线式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精益生产)。
1、单件生产模式
(1)背景
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按每个用户的要求进行单件生产方式;
阶段二:社会大分工;
阶段三:瓦特蒸汽时代。
(2)管理要点:凭借个人的劳动经验和师傅定的行规进行管理
2、大批量生产模式(MP)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市场对产品数量的需求剧增,大批量生产逐渐取代了单件生产。
这种生产模式以流水线形式生产大批量、少品种的产品,以规模效应带动生产率提高和成本降低,由此带来价格上竞争力。
(2)管理要点
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即事先制订科学标准,然后编制各级生产进度计划,对生产物流进行控制,并利用库存控制对物料采购及分配过程进行相应的调节。
3、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也叫精益生产,LP)
(1)背景
需求日益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
市场出现新的特征:产品品种日益增多,产品结构发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缩短,产品交货期缩短。
企业为了能争取更多客户,必须要满足其不同需求,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2)管理要点
A、推进式模式
a、原理:生产目标为人物料转化来组织制造资源;信息往返于每道工序和每个车间;信息流和生产流完全分离,信息流控制的目的是要保证按生产作业计划要求完成物料加工任务。
b、管理的特色:能重点处理突发事件;大量运用计算机管理;以零件为中心;以零件需求为依据;必要的库存。
B、拉动式模式
a、原理:强调物流同步管理。一是必要的时间将必要数量的物料送到必要的地点;二是必要的生产工具、工位器具要按位置摆放挂牌明示;三是从最终市场需求出发,每道工序、上游车间只生产后道工序、下游车间需要的数量。四是信息流与物流完全结合,只是方向相反。
b、管理的特色:重点采用标准化作业;计算机与看板管理相结合;以零件为中心;“消灭一切浪费”的库存管理。
六、MRP、 MRPⅡ、ERP的原理与运用(掌握)
1、MRP的原理
基于产品结构的物料需求组织生产,根据产品完工日期和产品结构规定生产计划。
2、MRP的特点
(1)用规划联动需求;
(2)细化计划工作;
(3)应变能力增强;
(4)降低成本,减少库存,并保证生产过程中的物料需求及生产的正常运行。
3、MRPⅡ的产生
由奥利夫·怀特在1977年提出
4、MRPⅡ的原理
基本思想是把MRP同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