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实务海运空运陆运综合物流进出口专题工具会议人才数据法规期刊排行
首页 >> 学院 >> 贸易研讨 >> 贸易竞争 >> 正文
中国外贸竞争优势理论的应用与政策建议

www.jctrans.com 2005-6-17 10:17:00  国际商务研究

  摘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的奋斗目标,中国经济将再翻两番,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支撑中国外贸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用什么理论来指导中国外贸的发展,这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中国外贸翻两番的目标是否能如期实现,关系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所以,本文力求通过对竞争优势理论的介绍和探讨启发中国外贸发展的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对策建议

  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世界强国,归根到底须视其本身经济实力的强弱,但一国经济竞争力的增长变化,决非一朝一夕可以促就,须经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仅此还不够,还必须有一套强国宝典。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都把提高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列为其首要任务之一,而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历史发展的验证,特别是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国际贸易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波特90年代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概括总结了一国如何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它的研究成果受到西方经济学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的超越。他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内涵。根据他的理论,一个国家要促进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重视国内市场的需求,重视科技和人力资本,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此外还要把握好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波特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生产要素状况

  包括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的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等;推进要素是指通过投资与发展而创造的因素,如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计人员、科研机构等。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只靠基本要素难以维持长久,只有那些拥有推进要素的国家才能保持它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推进要素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最为重要。

  2.需求状况

  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需求状况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例如,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某类产品的需求广阔,则该行业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有利于建立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本国消费者的需求复杂,则会对厂商产生一种压力才会使企业在品质、性能、服务方面尽量努力改进,从而有利于促进成熟产业群的形成,而这些产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才有可能形成国家竞争力。

  3.相关与辅助行业

  一国产业结构的上下游工业、辅助行业应该要了解彼此的活动与需要,协调配合。上游工业的产品有效率,下游工业才会有效率;上游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有助于下游工业建立国际竞争地位。所以,一国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也要关注该国是否具有高效率的相关与辅助行业。

  4.企业的策略、结构与竞争

  不同企业的定位目标不同,相应的企业、生产与管理方式也会不同。各国采用的管理方式必须与本身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美国公司实行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日本的“终身雇佣制”等都符合各自的国情,这是他们能获得国际竞争成功的原因之一。国内市场竞争程度高的国家,厂商所受压力大,技术改进与创新活动要求迫切,结果有利于该国国际竞争优势的建立。

  此外,波特认为还有两个附加因素,即机遇和政府。例如某种科技的突破、技术的创新、石油危机、战争、汇率的变动等都是机遇。一国政府采取的相应的宏观政策,例如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等,都将成为影响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

  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的优势,是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竞争优势概念的革命性在于它是从现代市场观念的高度描述的,因此,既可以用市场份额等指标定量表示优势的程度,又可以用影响市场需求、激励竞争机制环境的形成等诸多因素,切实地找到提高竞争优势的途径和方法。波特关于取得和保持国家竞争优势的探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根据中国的国情及外贸发展的实践,借鉴该理论更具有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工业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002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已达6207.85亿美元,其中出口3255亿美元,增幅达22%,名列世界第五,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在贸易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我们也看到我国的贸易竞争力较弱,主要呈数量型增长,贸易效益较差。这也是困扰我国贸易发展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缺乏有效的贸易理论的支撑,政策效果以支持扩大出口为主,缺乏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竞争机制。贸易的短期行为较重;二是产业政策同贸易政策脱节,主要体现在现实贸易出口结构的低级化同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相脱节。也就是说出口产业结构不能完全反映国内产业结构的状况;三是存在着严重的贸易竞争条件的扭曲,即不公平竞争因素,导致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恶性竞争严重,出口效益难以提高。要想解决上述问题,确立明确的贸易理论已是当务之急。

  二、正确理解和运用竞争优势理论

  1.关于竞争力认识上的误区

  在探讨竞争力问题时,人们大多比较关注绝对优势理论,并且在以下3方面容易形成误区:

  (1)把产业的竞争优势误解为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无疑也是一种竞争优势,但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除极少数自然资源(如煤炭和部分有色金属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外,绝大部分生产要素可以在发达国家找到不同程度的替代品,有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发达国家都远远优于我国。我们即使不考虑自然资源的开采成本与期限,我们也不可能把竞争优势都建立在寥寥无几且分布极不均衡的几种自然资源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单纯靠部分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是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必须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尽快提升部分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形成一部分有竞争力的产业群,才能适应当前全球市场竞争的需要。

  (2)把获取竞争优势与利用比较优势对立起来。由于中国的比较优势基本上都体现在技术含量很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上,总是认为这些产业层次很低,不具有竞争优势,认为经济发展真正能够依靠的只能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就动员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高、精、尖、新产品,使产品特点迅速由长厚重大向轻薄短小方向转变,结果是最终发展的高附加值产品缺乏竞争力,低附加值产品没有机会得到发展,整体经济不具备竞争力。

  (3)认识不到获取竞争优势就是比较优势不断得到充分利用的过程。利用比较优势与获取竞争优势不仅不是对立的,它们根本就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获得竞争优势与否的主要标准就是看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情况,传统上作为国民经济竞争力核心指标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过是对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不断更新的结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过去多年参与经济全球化却不能取得预期成果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2.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区别与联系

  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传统的比较利益或比较优势理论一直被广泛地应用。实践中,通常认为一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必然具有竞争优势。事实上,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

  (1)比较优势是一种静态的竞争力,因为一国的要素禀赋是静态的、难以改变的;而竞争优势是一种动态的竞争力,它的构成要素中的知识、技术、管理、制度等高级软要素是动态的、可变的。所以,拥有比较优势并不等于拥有现实的竞争力;而拥有竞争优势才称得上真正拥有现实的竞争力。比较优势更多地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力;而竞争优势则更多地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态势,是一种现实的竞争力。

  (2)比较优势是由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决定的,它是一种低层次的竞争力;而竞争优势不仅与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低级要素有关,而且与机制、政府的质量、管理水平、人力资本、产品的品牌、技术创新等高级软要素相关。高级软要素在更高层次上决定了竞争力。

  (3)比较优势与一国的资源禀赋有关,是一种天然的竞争力,它的有效发挥还依赖于其他因素的配合,比如,一定的规模、资本运营、技术开发等;而竞争优势虽然与一国资源禀赋有关,但更与一国的后天积累形成的知识、技术、商誉等“创造要素”以及规模经济、资本运作、管理水平、营销策略等“企业行为”有关,它是先天禀赋加后天要素加企业行为形成的竞争力。

  (4)比较优势涉及的主要是各地区间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区际交换关系,体现各个地区间不同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和相对优势,主要强调地区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而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地区间同一产业内的市场交换关系,体现的是各地区相同产业生产率的绝对优势,主要强调了地区产业竞争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两者的本质都是生产力水平的相互比较。先天有利资源禀赋条件都是决定交易的共同基础。在实践中,发挥比较优势意味着强调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应该“扬长避短”,而增强竞争优势则意味着更加强调各地区产业发展的现实道路是“优胜劣汰”。正确处理发挥比较优势与增强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质,就是要更好地将“扬长避短”策略与“优胜劣汰”策略结合起来。

  尽管在经济分析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可以区分的两个概念,但在实践中,它们之间又有密切联系,是不可分割的:

  (1)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就会同时发生作用。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在一切产业中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这也表明,竞争优势不能完全消除或替代比较优势。

  (2)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可以说,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反之,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一些国家原先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由于国际比较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失去国际竞争优势的案例,以及一些产业在国际间转移的实况,证明了这一点。换句话说,在各国产业发展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常常是相互依存的。

  (4)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则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生产率的比较。比较优势体现的是一国特定产业与本国其他产业的生产率差异与他国各产业的生产率差异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而国际竞争优势的实质则是各国各产业的生产率的绝对优势。也可以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各国产业间生产力优势的不同表现。

  3.正确理解把握竞争优势理论

  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关键是对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如果完全套用比较优势理论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而一味追求竞争优势有可能陷入赶超战略的困境。如何正确运用竞争优势理论关键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只要全世界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没有完全流动,一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时就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来获取竞争优势,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尽管当代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在全球的流动程度,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和营销人才以及熟练劳动力的流动规模空前扩大,但从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移民以及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进口设置贸易壁垒的情况看,这种流动很不彻底,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远未丧失,最明显的一点是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利用本国质量较高、成本较低的熟练劳动力去替代发达国家的低程度熟练劳动力,获得一种竞争优势。

  其次,把竞争优势理解为对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我国与跨国公司平等合作、实现双赢。当代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主力是跨国公司,处理好与跨国公司的关系是我国成功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关键。跨国公司对外扩张主要手段之所以是对外直接投资,就是因为中国在发展制造业方面具有最大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中国通过对比较优势积极而充分的利用,将扩大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基础,借助跨国公司弥补本国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使经济实力明显较弱的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达到平等互利的目标,最终实现竞争优势。

  最后,把竞争优势理解为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抵制发达国家单方面削弱我国竞争优势的企图。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看是发达国家部分经济内部竞争力下降和外部利益引诱的结果,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一大特点是贸易商品不再是纯粹的互补品,至少是互补性的竞争品,并且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逐步发展,这种竞争成分将越来越大。拥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发达国家一方面想获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好处,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担经济全球化给其带来的必不可少的压力,千方百计地以政治、经济等各种手段去阻碍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发挥,提出超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外开放要求和速度。发展中国家通过与跨国公司取得利益的一致性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开放压力,避免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过早地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正面的竞争,为经济的早期发展谋求一个尽可能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有许多国家不清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夜之间把本国的经济推向世界,结果本国原有的资源配置机制遭到破坏的同时,比较优势又无法得以充分展开,开放的经济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萎缩,这就是前苏联东欧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受挫的最主要原因。比较优势得不到利用的对外开放不如不开放,任何一种对外开放措施都必须能在经济增长上反映出来,这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二、对策建议

  借鉴竞争优势理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应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设施。努力寻求企业、产业和政府的联动机制,并使这些联动机制能经受住国际化的考验。针对我国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快市场取向改革、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加快市场取向改革方面,关键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构筑有利于发展的微观基础,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资委的成立,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创造了条件。应不失时机地加快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二是要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同时要继续整体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三是要加快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2.根据企业的竞争力状况,把握市场开放的力度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总体上仍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宏观上要求实行适度的贸易保护,但这种保护应是积极的而不应是消极的,过度的保护只能是保护落后,而适度的保护才可以促进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力。总结入世一年来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中国仍面临着市场开放的巨大压力,随着未来两年入世承诺的兑现,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当务之急,一是要继续抓好各项应对措施的研究和启动,二是要深入研究WTO新一轮谈判的内容和对我国的影响,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时间表。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对外谈判和磋商的力度,变被动为主动。四是要抓紧研究国外对我国设置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充分利用WTO允许的法律手段,打破国外对我国的不合理限制,维护企业的利益,为推动企业国际化开创良好的外部环境。

  3.根据出口产品竞争力状况,调整外贸政策

  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外贸出口迅猛增长,出口产品竞争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受政策性影响很大,加入WTO后,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外贸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这些政策包括,一是外贸政策从单纯保护转向鼓励竞争,适应开放型经济的需要,统一各类企业的税收标准,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权,除个别关系重大的商品仍维持指定公司经营外,应进一步放开企业进出口经营范围。二是深化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贯彻公开透明简化手续的原则。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国外的有利条件,取得好的投资收益。四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简化企业的出入境手续,为企业开拓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便利。五是加强进出口商会和协会的协调职能,限制企业盲目低价出口竞争行为,促进出口从规模型转向效益型。

  4.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为了振兴我国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必须从全球产业发展的全局部署我国的产业发展战略。

  一是要制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限制低水平建设,解决落后企业退出市场的障碍问题,把资源集中配置在对中国产业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上,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促进其竞争力的提高。

  二是要立足于自身条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出口的效应。

  三是要制定产业技术政策,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技术和专利,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整体产业素质。

  四是要研究制定产业组织政策,促进企业组织优化,提高企业的集中度,形成必要的产业群效应,形成优势产业与相关产业、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

  5.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一是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目前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迎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形成在竞争中发展和在发展中竞争的良性互动格局,力求在市场竞争中不依赖政府保护而获得竞争地位。二是主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步伐,从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转变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为目标,特别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强大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于竞争对手的生产效率,而决定企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和管理。四是要全面了解中国入世的承诺和市场准入的时间表并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巩固和提高竞争力。

我要说两句    
物流问答】【物流信誉】【下载物流通】【评论】【推荐】【打印】【收藏】【关闭
  相关连接
  综合报道
·芜湖港以特色“物流事业部”促物流大发展
·北京:民警扮物流人员擒货主
·广东:上半年深圳物流业外商争相增资
·华尔街新游戏:干散货海运FFA交易
·包装与物流——“牵一发而动全身”
·物流信息化稳步推进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支付方式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友情链接
JCtrans:中国站English
JCtrans版权所有200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