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实务海运空运陆运综合物流进出口专题工具会议人才数据法规期刊排行
首页 >> 学院 >> 贸易研讨 >> 跨国公司 >> 正文
跨国公司与中国化工行业

www.jctrans.com 2005-7-27 10:56:00  《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

  中国化学工业正迎来以石化为中心的第二轮投资热潮,巴斯夫、壳牌等一批大型欧美跨国化工公司投资的一批大型乙烯装置正在建设,2005年后将陆续建成投产。为确保基础石化产品的供给,中国的第三期化工投资高潮将在那之后到来。

  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化学品需求将显著增长,这是被许多国家的发展所证明的事实,中国也未能例外。2003年化学品产值增长率达到25%,接近GDP9%增长率的3倍。即使如此仍无法满足国内对化学品,尤其是基础化学品的需求。化学品进口不断扩大,2003年的化学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133.4亿美元,比2002年激增了29.3%。其中进口814.7亿美元,增长35.1%,出口318.78亿美元,增长27.9%。

  中国自身的化工生产能力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消费能力,有比较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加入WTO后有了相对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但最重要的是中国缺少足够的生产能力。因此中国成为全球大型跨国化工公司竞相建立生产装置,开拓市场渠道建立销售网络的热点。

  过去10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不断增加,除了早期与中国公司合资建立生产装置之外,近年来加强了研发中心、销售网络的建设。同时许多公司将大中华区的地区总部搬到中国大陆,并雇用了一批本地的高级管理人员。另外,跨国公司对所建装置进行公共设施的本地化配套和产品链的配套建设。许多跨国公司还纷纷调整全球发展战略,将在中国的发展作为公司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大型项目相继签约

  2002年后,中国化工行业中最引人注目事件是一系列中外合资大型化工项目的签约建设。

  近年来中国的乙烯生产能力不断迅速增长,终于在2002年突破了500万吨,达到541万吨/年。但是为了解决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按照石化工业的发展方针,到2010年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800万-1000万吨/年。为实现这个目标,国内乙烯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但关键问题是必须建设一批60万吨/年以上具有世界级规模的新装置。

  一般情况下,建设60万吨/年以上的乙烯装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对中国企业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引进资金,在中国建设一批世界级的石化联合装置。因此,一批大型石化项目应运而生。

  2000年12月份,巴斯夫(BASF)和中石化(SINOPEC)各出资50%,建立了大型合资企业扬子-巴斯夫(BASF-YPC)公司。2001年1月在南京征地、并开始工程设计;同年9月28日举行了开工仪式;2002年第二季度开始施工建设;计划2004年底试运转2005年中开始商业化运营。项目总投资29亿美元,建设乙烯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的乙烯联合装置;下游项目包括40万吨/年聚乙烯,30万吨/年乙二醇等9种产品的生产装置,合计产能170万吨/年。

  英荷壳牌(Shell)在广东惠州的项目,在1998年2月即与中国方面签约,但因各种原因项目迟迟未能开始。2000年10月壳牌、中海油(CNOOC)、以及广东投资开发公司就总投资43亿美元的石化联合装置建设签约,同时成立了壳牌出资50%,中海油出资45%,广东投资开发公司出资5%的合资企业中海壳牌石化公司。计划于2003年初在广东省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2005年底或2006年初完工投产。项目建设以80万吨/年乙烯为核心,同时建设25万吨/年聚乙烯,27万吨/年环氧乙烷等下游生产装置,下游产能合计将达到260万吨/年。

  2001年12月10日,BP公司为了在上海漕泾建设大型乙烯联合装置,与中石油和上海石化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上海赛科石化公司。各公司的出资比例为:BP出资50%,中石化30%,上海石化20%。赛科项目于2003年9月在上海化工区正式动工,总投资34亿美元,计划乙烯生产能力为90万吨/年;下游项目包括50万吨/年芳烃、60万吨/年聚乙烯等,下游产能合计超过200万吨/年。计划2005年完工投产。

  在福建泉州,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各出资25%,中石化和福建炼油化工公司各出资25%,联合建设80万吨/年乙烯联合装置,计划2008年投产。

  此外,台塑集团计划独自在浙江宁波建设合计产能为100万吨/年的化工装置,其中已经确定的有30万吨/年聚氯乙烯、24万吨/年ABS树脂、以及3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

  二、催生中国化学工业园区

  随着众多跨国公司大型化工项目的签约,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一批配套设施相继上马。因此在这些项目开工建设的同时,也催生了中国一批颇具规模、可以与世界著名化工园区相比拟的化工园区。

  1、南京化学工业园区

  1999年11月,中国石化总公司与德国巴斯夫公司签订了在南京合资建设以6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为核心的扬子-巴斯夫一体化工程协议,为南京石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2001年10月随着扬子-巴斯夫一体化工程的开工建设,南京市决定以此为契机,向东延伸,依长江设立南京化学工业园区。

  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学习借鉴德国路德维希、美国休斯敦等国际知名化工园区的先进发展理念,确定了外向拓展、区域重组、产业整合、环境优化4大发展战略。

  未来几年,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将以扬巴一体化工程为龙头,瞄准美国杜邦、德国拜耳、英国BP、日本三井化学等国际著名石化企业,通过与国际资本嫁接,积极向中下游延伸配套,重点发展医药化工、新型材料等石油化工衍生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改变由传统重化工占主导的局面。

  2、上海化学工业区

  上海化学工业区位于杭州湾北岸,规划面积为29.4平方公里,是“十五”期间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之一,第一期项目总投资将达1500亿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专业开发区。

  除了上海赛科的90万吨/年乙烯工程之外,拜耳总投资31亿美元,在上海化工区建设一体化化工项目,包括聚异氰酸酯、聚碳酸酯、异氰酸酯和聚醚等项目,并已经开工建设。巴斯夫也在园区投资10亿美元建设聚氨酯装置和聚四氢呋喃装置。

  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引入了世界级大型化工区的“一体化”先进理念,通过对区内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的整合,为进区投资者提供最佳的投资环境。目前英国BP、德国巴斯夫、德国拜耳、美国亨兹曼、美国空气产品等跨国公司以及苏伊士集团、荷兰孚宝、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美国普莱克斯等世界著名公用工程公司等35家企业落户区内,项目投资总额达到87亿美元。化工区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亚洲最大、最集中、水平最高的世界一流石化基地之一。2004年底上海化工区将迎来收获期,赛科乙烯、巴斯夫聚四氢呋喃等基础化工主体项目将陆续建成投产。

  3、泉州泉港石化工业区

  炼化一体化项目催生石化城。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由福建炼化公司、中石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公司合资建设,总投资268.21亿元。项目包括炼油和乙烯两大部分。炼油部分是在原油加工能力400万吨/年的基础上,新增800万吨/年炼油能力。乙烯部分如前面介绍的将建设60万吨/年乙烯、45万吨/年聚乙烯、30万吨/年丙稀等三套核心装置及其相应的配套装置。项目建成后泉州泉港区每年的GDP将突破600亿元,成为继齐鲁石化、燕山石化、上海石化、金陵石化、扬子石化后,中国又一个世界级规模的原油加工和石化产品生产基地。

  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启动,使石化产品的效用渗透到交通运输、建筑、建材、食品、轻纺等传统产业,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越往下游发展,附加值就越高,越深加工,产业链作用就越明显。根据石油化学园区规划,泉州泉港区规划中的上下游项目27项,总投资约647亿元。目前,醋酸乙烯、聚氯乙烯等12个超千万美元的石化项目已经签约,还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中。炼化一体化的启动和建设,对泉州泉港石化基地建设具有催化效应,吸引更多的大型石化项目落户泉港。

  4、惠州大亚湾石油化学工业区

  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占地面积4.27平方公里。该项目已于2002年11月1日在惠州市大亚湾隆重举行建设奠基典礼,计划2005年底建成投产。

  石化联合装置每年约生产230万吨石化产品,年销售额约17亿美元,产品主要供给广东省和对化工产品需求较大的中国沿海地区。

  2002年11月1日,在项目现场举办奠基典礼,2002年7月初开始项目场地平整工作,大规模施工于2003年初开始。公用设施计划在2004年底建成,生产装置和其它设施预计在2005年底建成。

  5、将一体化基地的理念带入中国

  一体化基地理念是在同一个地点设立各种世界级生产基地理念的延伸。一体化基地的结构可优化使用公共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协同优势;一体化基地的概念可使每个生产单位集中发展核心业务,比单个工厂更好地利用协作优势;而这些都是化工产品现代化和具有高成本效益的前提条件。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物流服务是全球化业务运营的关键因素,但并非核心业务。借助专门实体提供这类服务,有助于更好的开展业务,使生产单位能完全专注于所擅长的业务领域,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生产专有产品。另外,统一的行政管理和专业服务提高了基地的竞争力能不断吸引新增投资。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发展的同时,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带入中国,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先进模式。

  三、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

  在国家有关鼓励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快速增加,这些研发机构的设立和运营,为中国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促进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

  跨国公司正在进一步加强在中国的研发体制,首先争取建立具有法人地位的研发中心,通过与大学等合作伙伴共同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推动与中国社会紧密相连的、具有较高水准的研发活动,让“中国的研发引导市场”。

  1、拜耳上海聚合物研发中心

  拜耳在上海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研发中心——上海聚合物科研开发中心。为了向中国汽车、零部件、电子、建材、制鞋及家具等行业越来越多的客户提供满意的本地服务,拜耳投资1000万美元在上海建设聚合物应用技术的科研开发中心已于2001年完工。

  该中心将为中国带来拜耳在聚合物领域应用技术及研究开发方面的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将为拜耳现有在华的聚醚多元醇加工及聚碳酸酯板材生产提供服务,并为拜耳计划在漕泾上海化学工业区建立的一体化化工基地在客户服务方面打下基础。研发中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近距离接触当地市场客户,与客户一起工作,为开发系统解决方案创造了良好机会。

  2、杜邦建立中国研发中心

  2003年11月,杜邦公司在上海为建设公司级的研究发展中心举行了奠基仪式。该研发中心投资1.24亿元人民币,建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内。

  杜邦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科学企业,具有200年的科技创新历史。杜邦公司在全球的研发机构超过75家,40多家在美国,其余分布在全球11个国家。杜邦中国研发中心是继在瑞士、日本之后杜邦公司在美国本土以外设立的第三大公司级、综合性研发中心。

  杜邦公司认为,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为杜邦带来了独特的发展机会。中国研发中心的设立将满足亚太区和中国日益增长的、对符合地区市场特点的杜邦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需要。通过应用开发、知识转让、技术合作和新产品研发公司希望中国研发,中心能够为杜邦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3、GE上海全球研发中心

  2003年10月23日,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为公司上海全球研发中心开幕举行隆重仪式。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GE研发中心是GE公司第三个全球级的研发中心,总投资6400万美元。

  GE中国全球研发中心有三个主要功能。首先是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第二是为GE在中国的采购业务提供工程技术支持,与中国的供应商一起,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及产品质量方面共同努力,以达到GE全球市场的要求;第三是作为GE总部之外最大的培训发展中心,为公司的员工成长提供业务和领导能力培训,为GE的客户提供技术和管理培训,以建立和巩固战略伙伴关系。全球研发中心将为GE公司在中国实现2005年50亿美元的销售以及50亿美元的采购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研发中心共有28个拥有世界一流设备的实验室,在化工方面主要侧重于材料技术的研发。

  4、德固赛研发中心落户上海

  对于德固赛这样的特种化工企业而言,市场优势和创新实力的紧密结合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德固赛十分重视将中国纳入到公司全球研发网络之中,2004年4月德固赛投资1000万欧元的研发中心在上海落成。

  中国市场的规模、持续发展活力和整体经济潜力吸引了德固赛这个全球最大的特种化工企业的目光。对中国良好的市场预期促使德固赛持续加大对华投资力度,并致力于在中国打造从生产、销售到技术研发的完整产业链。德固赛计划大规模增加在中国的活动并通过与一系列中国公司的深入沟通实现这一目标。同时还要同中国顶尖大学进行研发合作,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对德固赛的业务运营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技术。

  德固赛建立上海研发中心的目的,是可以更好考虑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在本地开发特殊产品,并介绍给潜在客户,从而使各业务部门能更好的提供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上海研发中心是德固赛在全球所有研发中心中,最为多样化的一个。这个研发中心可以帮助公司巩固和扩大市场领先地位,同时增强公司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近年来随着外资不断进入中国外商投资的规模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跨国公司在对华投资战略上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在投资指向方面,外商不仅把中国作为产品生产基地,而且作为重要的销售市场和利润来源,投资动机已经从寻求资源变成寻求市场。另外,在管理结构方面,外商加强了在华经营资源的整合,通过设立或者加强地区总部,形成从中国地区总部到各个运营中心以及各个经营机构一体化。

  跨国公司出现了本土化的新趋势。这种本土化包括高层管理人员的本土化,研发中心的本土化,原材料和设备采购的本土化。

  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制造业吸收外资方面外商投资更趋于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附加值和资金附加值高的企业。此外,从区域结构上看,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仍是最受跨国公司青睐的地区;中西部地区已引起跨国公司的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吸收外资的增幅非常快。

  跨国公司在华经营逐渐形成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对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对其在华业务进行了适时的整合采取合并、分立等方式对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作者:苏晓渝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国际化工信息》主编

我要说两句    
物流问答】【物流信誉】【下载物流通】【评论】【推荐】【打印】【收藏】【关闭
  相关连接
 ·跨国公司战略调整对“走出去”的启示 (2005-7-26 16:17:00)
 ·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经营战略发展态势 (2005-7-4 8:55:00)
 ·跨国公司全球并购动因探析 (2005-6-29 10:15:00)
 ·跨国公司四个月上线国内ERP的奇迹与启迪 (2005-6-18 10:37:00)
 ·透视跨国公司的歧视性经营及双重标准 (2005-6-18 8:23:00)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额将超过六百亿美元 (2005-6-17 8:23:00)
 ·今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额将超过六百亿美元 (2005-6-16 10:20:00)
  综合报道
·芜湖港以特色“物流事业部”促物流大发展
·北京:民警扮物流人员擒货主
·广东:上半年深圳物流业外商争相增资
·华尔街新游戏:干散货海运FFA交易
·包装与物流——“牵一发而动全身”
·物流信息化稳步推进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支付方式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友情链接
JCtrans:中国站English
JCtrans版权所有200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