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人以 14221 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为 2005 年写下精彩的句号。当外界极大关注中国外贸及其差额规模时,我们自己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外贸效益。因为中国早已彻底摆脱了外汇缺口的约束,告别了不惜一切扩大出口创汇的日子。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外贸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这一点而言,通过分析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各自的增长态势,以及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国外贸效益正在表现出积极的提高趋势,这种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一般贸易方式出现复苏苗头,其次是加工贸易方式内部进料加工增长速度继续远远超过来料加工的增速,第三是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趋向提高。
20 世纪 90 年代,加工贸易迅速崛起,很快便占据了中国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以上。直到 21 世纪初年,一般贸易方式出口、进口增长速度仍然均低于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增长速度。2002 年,一般贸易出口额、进口额同比分别增长 21.7%、13.8%,而当年出口总额增长 22.3%,进口总额增长21.2%,分别比一般贸易出口、进口增长幅度高0.6个、7.4个百分点。
作为新兴工业化方式,加工贸易对于中国制成品迅速扩张其世界市场份额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缺陷也极为显著,中国的直接收益仅仅是少量的加工费,在出口总收入中所占份额太低,而且销售渠道掌握在发包方和海外投资者手里,中国作为东道国缺乏主动权。
令人欣慰的是,从 2003 年起,一般贸易方式开始走向复兴,其增长速度超越了贸易总额和加工贸易增长速度。2005年,这一趋势得到延续,全年一般贸易出口 3150.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9.3%;加工贸易出口4164.8亿美元,增长27%;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905亿美元,占全年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的48.6%,逐渐退守其占外贸总额半壁江山的地位。
而且,2004年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客观上抑制了一般贸易而激励了加工贸易,否则我们有理由相信一般贸易增长超过加工贸易增长的趋势会表现得更显著。在2004年出口退税制度改革之后,我国按照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75:25)分担退税支出,这在消除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受益和成本承担分离矛盾的同时,却造成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受益和成本承担分离矛盾。因为当初征收增值税的是厂商所在地政府,最终返税的却是出口商所在地政府,厂商和出口商可能同处一池,也可能分处异地,在后一种情况下,就会形成出口商所在地向厂商所在地的财政转移支付。出口商所在地政府为了消除这种额外的负担,通常采取限制出口、鼓励加工贸易而限制一般贸易、停止退税、限制出口企业采购外地货物等措施。
其次,在加工贸易的两种方式中,进料加工比来料加工更符合东道国的长远利益,因为在前一种方式下,加工方至少还拥有选购原料、中间产品的自主权,因此拥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也能够向国内产业是供较多机会,对国内产业的前向和后向联锁效应较强。加工贸易方式在中国兴起初期,来料加工一度占绝大多数,进料加工后来才逐渐超越来料加工方式。2005年1~11月,进料加工出口 2976 亿美元,占同期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 43.3%,同比增长 28.8%;来料加工出口 764 亿美元,占同期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 11%,同比增长24.4%,进料加工出口规模大体相当于来料加工的3.9倍,增长速度也高于后者。
第三,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正在趋向提高。由于国内上游产业投资逐步形成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地区内,昔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正在逐步向“小进大出”转化。对此,可作一粗略的计算。最终目标市场为出口的加工贸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即由外商提供全部或部分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必要时提供设备,由中方按对方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给对方销售,中方收取工缴费;另一种是进料加工贸易,即中方用外汇购买进口原料、辅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后再外销出口。不考虑上述两种加工贸易形式中在国内市场采购的投入品中有多少进口成份,可以得出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数据。将加工贸易进口设备包括在内,我国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和进料加工贸易两种方式)国内增值率在2002年~2004年依次为45%、47%、46%,2005年1~11月则为 50%。
就长期而言,2005 年中国贸易方式的上述发展趋势有利于改善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但在中短期内,上述发展趋势更多地将推动贸易顺差的增长,从而会使我国面临更大的贸易争端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开展冲销干预的负担也会随之上升。尽管我们不应一味追求贸易顺差增长,也需要抑制贸易争端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减轻央行冲销干预的负担,但遏制用以追求上述中短期目标的手段不应抑制我国贸易方式的上述发展趋势,从而损害长期发展目标。
作者:梅新育 博士后 (商务部 研究院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