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实务海运空运陆运综合物流进出口专题工具会议人才数据法规期刊排行
首页 >> 学院 >> 贸易研讨 >> 对外贸易 >> 正文
建立“效益导向型”出口促进体系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www.jctrans.com 2005-8-22 11:42:00  商务部 研究院

  从我国的国情考察,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不可能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历程,需要付出比发展成为“贸易大国”更加艰辛的努力,也需要有更加多样化和更加系统的政策推动。笔者认为,大力构建“效益导向型”出口促进体系,是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型的粗放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一个必要的政策选择。换言之,面对新的对外贸易发展形势与更加严峻的国际贸易环境,在加强出口促进工作的同时,我国出口促进政策及其服务体系建设从指导思想到战略目标都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出口促进政策的导向重点,必须实现从“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的战略性转变,也就是要实现从以扩大出口规模为主要政策目标到以“提高出口卖价”、增加国民福利为主要政策目标的转变。

  我们在探讨这一转变的必要性与具体对策之前,首先必须澄清或者说转变几个观念。

  第一,“促进出口”并不等同于“鼓励出口”。前者比之后者有更深的内涵和更宽的政策空间。笔者认为,鼓励出口更多的是指为扩大出口规模而实施的各种财政性激励措施(Export Incentives),是比较原始的出口促进措施;而促进出口(Export Facilitating or Export promotion )则还包含有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提升出口品牌知名度、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内容,所应用的政策手段也有很大不同。出口促进总体上看是一种公共经济行为,其促进手段首先是经济手段,具体又可分为财政性手段和非财政性手段,其中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一般税收措施等非财政性手段越来越多地成为出口促进的常用手段。在非经济手段方面的,由于出口促进手段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应用,除了行政、外交、法律等措施外,信息服务、研究咨询服务、展览服务、法律服务、会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都成为出口促进的重要载体。

  第二,“促进出口”不是中国的“专利”。它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欧盟各国在内,至今都在普遍实施的、实际上为WTO所允许的一种贸易政策手段,依据的基本理论是政府公共经济学原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是政府等公共部门介入经济活动的主要原因。矫正市场机制中“市场失灵”的需要为公共经济活动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矫正国际贸易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市场失灵”的需要,为各国实施出口促进同样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

  第三,“提高出口卖价”并不意味着压缩出口市场空间和出口规模。过去有一种担心,认为中国产品档次一般较低,占领的是低端的市场,一旦提高卖价,可能市场就丟了。实际上,提高出口卖价不可能是简单地为了提高卖价而提高卖价,关键还在于提高企业和产品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它与增加出口数量可能有一定矛盾,但并不一定影响出口规模的扩大,因为在出口数量略有下降的情况下如果价格能有更大幅度的提升,出口规模也有可能因此而扩大。

  一、实现出口促进从“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的必要性

  (一)经济学关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一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利益标准不是出口更多,而是获取更大的经济福利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初期,我们关心的主要是出口规模的增长,因此,多年来,尽管经过多轮的外贸体制改革,我国外贸企业已经实现了自负盈亏,但是人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全国各行业的企业经营与统计指标体系中,一般都要反映企业的税收和利润状况,唯独有关外贸企业和出口的统计至今看不到“税、利”水平的反映。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对外贸易状况时,我们所能看到的往往仅是其出口规模情况。随着参与国际竞争水平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应成为我国企业出口的主要动因,我们应该更多关注企业获取利润的大小或总利润的多少。实际上,从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贸易强国的情况看,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与利润水平的提高,既必须也有可能得到有机的统一。

  (二)只有实现出口促进从“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的转变,才能创造一个稳定公平的出口发展环境

  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要实现转变,真正做到以质取胜,首先需要有一个稳定公平的出口发展环境。我国当前外贸领域一方面存在着行政调控与管理效率不高,政府资金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存在着出口经营秩序混乱,企业对外竞相削价竞销,在“肥水流入外人田”的同时还引来越来越多的贸易磨擦等严重问题。注重效益的出口促进政策与体系,不但可以给各成员国一个公平贸易的环境,不授人以柄以减少纠纷与磨擦,同时,又可以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国内出口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换言之,建立和完善我国出口促进体系,既有利于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行斗争,又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与企业的经济效益,规范经营秩序。

  (三)只有实现出口促进从“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的转变,才能有利于化解企业出口经营风险,开拓出口新市场,才能创造更好的出口贸易机会,帮助企业提高出口卖价

  “效益导向型”的出口促进政策与出口促进体系,势必要针对出口经营风险较高,企业融资困难,开拓国际市场动力不足等问题,采取包括提供出口保险、出口信贷、出口融资担保等支持的措施,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化解企业出口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开拓出口新市场的能力。

  “效益导向型”的出口促进政策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出口卖价。例如,我们可以在WTO规则允许的框架下按各国通行做法为我国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间接的财政援助,重点用于提高对出口企业的信息服务水平,解决企业在开展出口贸易中面临的国内政策法规信息流动不畅、国际市场实用信息匮乏、开拓新市场能力不足等问题。实践证明,这将有助于帮助企业提高出口卖价。

  二、实现出口促进政策从“规模导向型”到“效益导向型”转变的若干思路

  (一)更多采取间接支持手段来促进出口

  多年来我国政府对出口的鼓励偏重于直接鼓励,即对企业的实际出口行为提供直接政策优惠,由此带来的深层次问题也日益严重,比如,既可能引起贸易磨擦,又导致政策成本不断上升,还可能对吸引生产资源更多地流入出口产业有不利影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完善市场环境,出口促进政策同样是要为各类企业提供一个好的市场环境,研究如何在国内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出口贸易发展的市场环境,让市场机制在推动出口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对出口的促进应该是以间接鼓励措施为主的激励模式。间接支持的办法可以包括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步伐,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也可以通过促进企业规模化经营与品牌建设等,根本的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达到提高出口卖价,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等国际贸易理论,建立我国的出口产业支持体系

  在运用产业政策促进出口方面,日本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为了培育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采取了一系列政府间接补贴措施促进汽车出口,如政府金融机构低息贷款、特别折扣、所需设备进口关税减免和所需技术进口的优先安排等补助与支持。特别是对汽车提供了大量的低息贷款既为汽车工业解决了融资问题,又节约了大量资金成本。在上述措施共同作用下,日本汽车产业在六十年代以后开始渐趋成熟,产量和出口量不断上升。据统计,1956年日本汽车产量仅为10万辆左右,但仅仅经过七年的时间,其产量就超过了100万量。在出口方面,1960年仅出口不到4万辆,但到1965年已超过20万辆,到1970年已出口将近110万辆。1980年、1985年,分别出口了612万辆和720万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采取促进汽车出口的促进政策后,其汽车在国际市场的出口价格同样是不降反升。例如,比之1985年,日本1991年汽车出口量虽然从720万辆下降到600万辆左右,但出口总额却由同期的344亿美元增加到548亿美元。

  再如美国,其自1992年实施的“国家出口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了重点发展的出口行业政策,根据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及出口战略的需要确定了优先促进的出口行业,并据此进行资源配置,使现有资源流向政府优先考虑的最佳出口部门(行业)。 “国家出口战略”中明确其优先考虑的是对发展环境、信息、能源、交通运输、航空工业、卫生保健和金融等行业(其中包括服务贸易行业)的支持。

  以出口产业政策促进本国出口,是有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依据的主要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其核心的主张就是政府应当有效地培育和增强本国企业的出口能力,扩大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改善本国的福利水平。近十年来国际上主要贸易大国将战略性贸易政策运用于出口产业支持的最显著特点,就在于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或者说是贸易保护与产业支持的融合,共同构成一个政策整体。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依据这一理论实施“国家出口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使这一理论不仅具有了理论的可行性,也为各国实施出口促进提供了实践范例与依据。当前,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大胆借鉴国际经验,确定我国有相对优势和产业和与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的产业,对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给予更大的关注,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增强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然,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制定我国的出口产业支持政策需要一定的前提,而我们已初具这种前提。一方面,虽然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不高,并且发展不平衡,但在局部领域,我国的技术水平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有可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也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提供了条件。

  (三)建立并完善促进出口的信息服务功能

  以财政资金建立并完善促进出口的信息服务功能,是新形势下我国政府促进出口的一个必然选择。随着信息全球化、社会化的发展,随着国际贸易中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促使信息传递和自理的速度加快,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的结构性商业革命,使对外贸易依赖信息资源的程度越来越大。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国际经济信息资源,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出口发展的共同选择。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信息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与此同时,要明确出口信息服务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企业提高出口竞争力。政府对信息服务的支持没有被列入WTO所规定的补贴范围,事实上信息服务即使对竞争对手造成损害也是无法度量的。信息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素,同时也是制约我国出口发展的又一重要瓶颈,因此,完善的出口信息服务功能是我国出口促进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完善政策性出口信贷与出口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政策

  要加强对有关出口信贷的国际组织与国际协定的研究,加大业务创新力度,拓宽对出口的支持面。按照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只要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提供机构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盈亏平衡,这种政策行为就不属于补贴,而且该机构的资本是否由政府提供也没有限制。当前面向出口企业开展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关键,一是要坚持按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分开经营的原则,由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操作相关业务,并以立法的形式规范其职能、经营方式、业务范围、组织机构和资金补充机制,以扩大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的规模。二是必须深入研究《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指导原则协定》等有关国际协定,进一步开展规范的出口信贷业务。

  近几年,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出口企业面临政治风险、市场风险和收汇风险等出口信用风险明显加大,这使企业对出口收汇安全的要求更加迫切,因为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国内企业防范和控制出口风险,提高出口竞争力,特别是有利于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我国加入WTO后,政府各种鼓励出口的措施将越来越受到限制,而出口信用保险为WTO框架所允许,是当今国际上通行的政府对出口的一种支持方式。因此,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为出口企业“保驾护航”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建立“效益导向型”出口促进体系的关键是做好出口促进服务体系的建设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包括头号贸易大国美国,以及日本、欧盟国家,都建有以面向中小企业的出口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外贸促进体系。外贸促进体系又可以分为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两大体系。我国以往较重视出口鼓励政策,促进政策已基本形成体系,目前欠缺的是服务体系的建设。

  从各国的情况看,所谓外贸促进服务,实际上是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需要以一定的财政公共支出为支撑。外贸促进服务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促进本国出口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因为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出口规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商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又不会导致恶性低价竞争。所以,它是我国建立“效益导向型”出口促进体系的关键。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克林顿政府实施了著名的“国家出口战略”[1],采取了包括加强政府干预,开展经济外交;开拓新兴大市场;放松出口管制;实行商贸信息的公开化、社会化,强化对出口厂商的信息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出口融资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扶持与鼓励等一系列贸易促进措施。这些措施提高了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使九十年代美国出口快速增长。但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美国上世纪90年代出口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以低价竞争和国民福利的流失为代价,相反,在实施出口促进战略之后,美国产品的总体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与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其出口商品的价格稳步提高,(详见下表)。

  主要发达国家出口单位价值变化情况

  (换算成美元的单位价值指数,注:1990年为100)

年份

国别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发达国家

101.7

96.5

99.8

110.1

109.2

102.8

不详

美国

101.0

101.4

103.6

108.8

109.4

107.7

104.4

加拿大

95.3

94.4

94.6

101.2

104.3

100.8

94.8

日本

114.0

124.5

134.1

144.8

134.0

125.2

不详

法国

99.6

90.1

98.3

111.1

108.2

96.2

86.3

德国

102.1

92.0

92.9

107.6

不详

不详

不详

英国

101.8

97.6

101.5

111.6

107.6

106.8

不详

  资料来源:《国际金融统计》,68页,1999年5月

  从表中我们可看出,90年代美国出口单位价值指数在稳步提高,如与1990年相比,1992年为101%,1993年和1994年分别为101.4%和103.6%,1995年和1996年进一步提高为108.8%和109.4%,1997年和1998年略有下降,分别为107.7%和104.4%,1998年与1990年相比,出口单位价值提高了4.4个百分点。这表明,整个九十年代美国出口单位的价值在逐步提高,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而言在不断提高。横向比较,美国同期出口价格指数也明显高于加拿大、英国、德国和法国。这表明,这些出口促进措施既使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也增加了美国的国民福利。

  作者:沈丹阳 博士 商务部 研究院 副院长

  选自:《“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系列研究报告》之五

我要说两句    
物流问答】【物流信誉】【下载物流通】【评论】【推荐】【打印】【收藏】【关闭
  相关连接
  综合报道
·芜湖港以特色“物流事业部”促物流大发展
·北京:民警扮物流人员擒货主
·广东:上半年深圳物流业外商争相增资
·华尔街新游戏:干散货海运FFA交易
·包装与物流——“牵一发而动全身”
·物流信息化稳步推进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支付方式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友情链接
JCtrans:中国站English
JCtrans版权所有200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