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晚,上海新天地的Va Bene酒吧格外热闹,一场由新加坡人导演的Party拉开序幕。莫文波先生对即将在这样的场合发表官方演讲显得有点不习惯,“…让我们一起祝福新加坡高科之窗(Singapore Solutions Centre,简称SSC)的明天!”
作为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馆信息产业领事兼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中国司长,莫文波自SSC在2004年4月20日正式在中国亮相的那一天起,他就给予了足够的期待。政府搭台在很多人眼里,新加坡虽是块弹丸之地,但它从来都不可轻视,这是一个小而有为的地方,总是让企业界充满惊喜。在这个袖珍型的国度里,有一大批活力四射的中小企业,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踏在IT行业的浪尖上,这也成就了新加坡成为亚洲信息化程度最高国家的美名。而作为一个自由贸易城市,新加坡具有发达而完善的海空交通和电信通讯网络,这也给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因此,物流业早就成为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在IT业的支持下,新加坡的物流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操作手法和水平上让人不敢小觑。据莫文波介绍,目前新加坡的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它们都设有高技术仓储设备、全自动立体仓库、无线扫描设备、自动提存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莫文波认为:“信息通信技术是新加坡物流行业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而物流行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也拥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实际上,新加坡政府对此功不可没。另据莫文波介绍,在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除了政府提供的公众网络之外,新加坡物流企业都先后斥资数百万美元建成了网络技术平台。通过这个技术平台,客户不但可以进行下订单等商务联系,在托运的货物进入公司运行以后,客户还可以随时通过公司的网络了解所交运货物的即时空间位置,了解货物当时所处的运送环节和预计送达的时间。
“信息通信技术还确保了货物的安全,在各个物流公司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条形码和无线扫描仪为货物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使每天多达数千万份的货品运送准确率超过99.99%。”莫文波非常自信地报出数据。信息技术在新加坡物流行业得以成功应用的同时,同样培养了一大批新加坡国内的信息通信公司。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宇博为首的新加坡IT企业已经嗅到了中国物流业的味道,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同中国物流企业进行合作。然而,这些来中国的新加坡IT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绝大多数在市场上只能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而且还不乏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状态。为此,从2002年起,新加坡政府便开始酝酿着如何更好地给这些企业在中国搭建一个舞台。为了更有效开展工作,新加坡政府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和新加坡资讯通信工商协会(SiTF)。2003年,这两家新加坡单位联合成立了在上海的办事处,办公地点设在南京西路恒隆广场的IDA办事处。经过反复的调研和论证,终于在2004年4月,临时办事处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IDA和SiTF共同合作的成果——新加坡高科之窗(SSC),SSC的办公地点也正式设在上海人民广场的来福士广场。首批加入SSC的新加坡企业来自于4个集团,共16家。4个集团分别专注于金融服务、智能交通、物流管理、医疗保健4个领域,每个领域将由一家在中国市场拥有丰富经验和成功解决方案的公司作为龙头企业,带领联盟企业,共同开拓中国市场。按照加入时的约定,SSC内的所有新加坡企业将提供互为补充的系列、整体解决方案,凭借新加坡IT公司在全球信息通信市场拥有的成功经验,这些企业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中国客户通过应用这些解决方案,提升公司竞争力。
“SSC的成立,标志着新加坡IT企业在中国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莫文波说。物流联盟的领衔者作为SSC重点推荐的行业联盟之一,由宇博电子商务(IPACS e-Solutions)、文软件(Boon Software Consulting Pte Ltd)、运通科技(Logipolis Pte Ltd)和丝谛科技(Silk Technologies Pte Ltd)4家新加坡信息通信企业组成的“物流管理联盟”同时成立,成立于1983年的宇博公司,凭着14年的中国本土生存经验和业绩,被推举成为该联盟的领衔者。
“联盟只是体现在业务方面,而不是利润的经济联盟。”SSC的主任杨国先对联盟的性质作了明确的界定,“将通过业务方面的互补,使联盟更加强壮。” 尽管只有4家企业组成的联盟,却不能让业界小视,因为个个身怀绝技。文软件公司的专长是货仓管理系统,已经多次为亚洲和美国各纵向工业如化学、餐饮、药剂、电子与电脑、消费产品、工业硬件等提供专业的货仓管理系统,客户包括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分拨配送中心与制造商。成立于1993年的运通科技目前是亚太地区运输物流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公司产品为集装箱货运公司和分拨配送公司服务,其集装箱运输系统解决方案(CTMS)被新加坡的所有上市运输物流公司以及马来西亚的大型集装箱货运公司所采用。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全世界有1600个分部的英国运输物流公司Exel所使用的就是该公司的分拨配送管理系统(DMS)。丝谛科技目前在北京、上海、马来西亚和印尼设有分公司,为亚洲国家提供广泛的商务解决方案模式,包括财务会计、分拨配送与企业供应链管理、销售点系统、流动销售和通信CRM,产品高度当地化以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税务条例以及语言环境。作为联盟领头羊的宇博公司也不示弱,曾是新加坡50强优秀私人企业之一。这个以提供专业的空海运信息系统起家的企业,目前已把自己的业务触角伸到物流领域、金融领域、能源领域以及商业、制造业和政府行政等领域。其中又以物流领域的表现最为突出,最新开发的先进物流管理系统(ALS)该系统采用先进的物流企业工作流程管理解决方法,从物流订单管理,与海运、空运、陆运和仓储作业管理模块的有机组合,到成本和费用核算,以及全面可视化的状态跟踪,为物流服务提供商提供全面的信息管理服务。
SSC的主任杨国强表示:“通过支持新加坡信息通信公司组成物流联盟的形式,使其具备承揽各种规模和复杂程度的项目的实力。联盟中各个公司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使得原来在开拓中国市场时单打独斗的新加坡企业成为了一个整体,将更好地显示新加坡IT企业在物流领域的整体实力。” 物流联盟的成立,也让宇博公司总裁黄升南在面对中国市场时变得更加自信,“现在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的产品线变得更加丰富了,面对的市场也变得更加广阔。”
事实上,该联盟在成立伊始,黄升南便非常明确从此能为中国的物流企业开具更多的药方:包括系统集成、物流系统解决方案、仓储系统解决方案、集装箱运输系统解决方案、分拨配送系统解决方案以及零售批发管理解决方案。宇博(上海)公司总经理的邹永慧称:“我们会将联盟企业的成功应用经验介绍到中国市场,让中国物流企业时刻与最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保持同步。”
近一年来,在宇博的领导下,SSC物流管理联盟已经为中国和亚太区的主要客户成功实施了广泛的运输物流解决方案。除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之外,还有上海亚东国际货运、迅泰物流(上海)、上海虹鑫物流、大通国际运输、马士基物流(中国)、华捷国际运输代理有限公司、索尼(中国)、瑞士理运(中国)等。固定式与开放式 1月12日,魏彩燕从新加坡飞抵上海,一周后,她将再次踏上返回新加坡的航班。作为运通科技有限公司亚太区业务发展总监,这是她2005年的第一次来上海。她非常清楚地记得,“2004年一共来了9次上海。”
从2005年起,魏彩燕将可能改变频繁的空中生活。因为物流联盟的力量,已经允许她不用过多亲自来中国开展业务了。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宇博已经成为和运通一样的其它三家加盟企业的中国业务代理人。“这就是我们的固定式(Fixed)联盟路线,”杨国强补充道,“实际还有一种开放式(Opening)路线呢!”
所谓的开放式路线,则是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按照杨国强的说法,每个加盟的成员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业务主体,其中没有龙头企业,这样SSC就将充当领导者的角色。
“之所以走开放式路线,其实是为了避免固定式联盟的弊端。” 至于当前联盟的弊端,不知是心知肚明还是尚未凸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物流联盟的成员企业都没有提到。“物流联盟的这种合作形式挺好的,可以实现很好的科技优势互补。”丝谛科技公司驻中国区总经理袁晓帆如是说。与加入物流联盟企业津津乐道的情况相比,没有加入SSC物流联盟的新加坡IT企业对于联盟的看法却大相径庭。一家致力于物流信息系统咨询业务的新加坡驻上海公司的首席顾问称,物流联盟只是新加坡政府的一厢情愿做法,“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很好调动起来,实际效用不大!” 对此,杨国先也坦言:“这里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龙头企业一时可能难以照顾到成员的利益,而成员企业的优势产品还没有做好面向中国市场的准备。”这样,联盟的力量就会大打折扣。“我相信在今年,联盟会做得更好的!”
另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SSC最初选择企业是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对于加入联盟的企业设立了很多条件和门槛。据宇博公司的邹永慧说,新加坡政府成立SSC的初衷,则是希望通过物流联盟的形式帮助新加坡企业更好开拓中国的国内市场,其目标直指中国的本土企业。但实际上,物流联盟现在还很难获得如期效果,主要原因是中国本土的致力于物流行业的IT企业已经很多,这些中国企业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纷纷采访价格战策略,而这一现象是新加坡IT企业最不原意看到的。所以,SSC的物流联盟的成员企业只能维持过去的生存方式,那便是继续把原来在新加坡的国外客户带到中国。于是,在重新调整策略后,再次把目标锁定为在中国的跨国公司。这似是走了一个迂回。除了业务上的尝试外,最近又传出一则消息:2月28日,SSC将举行新一轮的招商大会。至今未能加盟的很多新加坡IT企业赫然在名单上。曾经非常严格的条件限制,这次又盛情邀请这么多企业参会。推介会的消息得到杨国先的证实:“本次推介会针对两类新加坡企业,一类是在中国有一定业务基础的,另一类是刚刚踏入中国市场的,这两类企业我们分别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
“SSC可能又在尝试新的模式吧!”业内人士已经开始猜测着,但仍不知道这次SSC又打算走哪种模式哪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