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Ex重塑自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FedEx主营的文件速递市场在因特网时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速递文件的电子化转移速度比美国邮政一类邮件的电子化转移速度要大得多。而且,由于新的更复杂的软件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库存,这将降低对于昂贵的物品速递的需求。同时,美国邮政的优先邮件越来越被市场看好,因为,优先邮件的性价比优于次日递业务。另外,UPS与惠普公司合资建立的文件交换服务公司,预计到2003年将分流23%的航空速递业务量。FedEx同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FedEx制定如下战略:
●进军物流市场
正如UPS侵入FedEx的文件速递领地一样,FedEx通过各种方式抢夺了一部分普通包裹市场。1998年,FedEx通过收购Roadway包裹公司(RPS)进入普通包裹运递市场,在包裹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1%。在过去的4年中,FedEx投资了5亿美元,使得RPS的处理能力翻了一番。 另外,FedEx在信息技术领域也投入了巨额资金。FedEx对其无线通信网络进行了更新,使之能够与UPS匹敌,此外还为大小企业提供因特网商务软件。
FedEx的网址就象一个交易市场,设有许多与其它公司的链接按钮,有趣的是它还设有与惠普公司的链接(因为惠普公司与UPS公司合资建立了文件交换公司对FedEx的文件速递业务构成竞争)。 而且FedEx已经向国际市场进军,尤其是计算机硬件和微型芯片的物流配送。象UPS一样,FedEx已经开始作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向外展开营销。世界著名的思科公司宣布让FedEx管理其整个物流网络,其目的是完全取消思科在亚洲的仓库,代之以这两家公司共同创立的"飞行仓库",最终,由FedEx直接投递零部件给用户作最终的组装。
●住户市场策略
FedEx的住户投递市场直接与美国邮政展开竞争,但FedEx采取的战略与UPS有很大的不同。UPS是将企业到企业与企业到家庭的业务集成一体,而FedEx则准备组建专门的住宅投递服务公司,并准备聘用低成本的非工会劳动力, FedEx的住宅市场发展战略是在2000年3月份宣布。FedEx总公司下设多个业务部门,主要从事次日递航空速递核心业务的联邦快递和企业到企业的普通包裹业务的联邦快递地面服务,地面服务下设快递家庭投递服务部门。这三个业务部门共享公司的技术和某些行政管理职能,例如营销和收付款职能,但是各自具有独立的设施、车辆和经营活动。家庭投递部门雇佣的工人被称为“业主经营者”,自备箱式货车,公司根据这些工人的投递量给予报酬,可以将投递成本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这不仅比UPS的成本低甚至可能比美国邮政的成本还低,联邦快递的家庭投递服务在全国40个大城市设立了67个家庭投递站,号称覆盖了全国50%的家庭,联邦快递计划还要建立另外240个投递站,争取在3年的时间内覆盖98%的人口。联邦快递的发展处处体现出其创新的意识,比如说,联邦快递准备星期二到星期六投递,而且是选择收件人最有可能在家的傍晚时间投递,同时还提供指定日期投递,但收取额外费用,另外,包裹揽收时间推迟到了晚上9点,更加新奇的是,联邦快递家庭服务的正式标志是一只可爱的小狗。
定位与战略
放眼世界的每一个知名的航空货运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恰当的定位,确定了自己在空运物流价值链中的位置。UPS的定位是“我们能够在任何地方、任何模式历来处理任何货物”; DHL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成为世界范围邮件通讯、包裹快递、物流及财政服务领域中的领头羊; ST Cargo的定位是创立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航空货运联盟并提供复杂而又统一的商品线。FedEx也有自己的定位。“无所不包,全面发展”恰好的定义了联邦快递的位置。以下图示是部分物流企业的定位。
FedEx的现状
尽管这一事业起初并不被人们看好。但是如今,联邦快递已经建立了全球的快速交付网络,业务遍及全球214个国家,在全球聘用超过21.5万名员工和独立承包商,每天平均处理500万件货件。2002年,联邦快递公司以上年营业额196亿美元的成绩,在全球500强中排名第246位。
从地区来看,业务的地区性集中化程度高(即本土化程度高)。美国业务占总收入的76%,国际业务占24%.从运输方式来看,空运业务占总收入的83%,公路占11%,其他占6%.
弗雷德。史密斯(Fred Smith)创造性的举动是开创了隔夜交货的速递方式,因此被誉为是“创造了一个新行业的人”。
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已实现了:
● 客户可通过网络直接进行邮寄手续的办理,快递公司的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上门取货,让客户足不出户也能寄送包裹;
● 货物准确送达到客户手中的时间精确至分钟;
● 从北京办理货物运送手续起至送达到美国客户手中,时间仅为两天;
● 实现信息共享,为合作伙伴提供的系统环境和服务器,可让每一个合作伙伴享受到随时跟踪货物运行状态、地点等情况,实现异地数据采集、经营报表的打印;
● 完成了由单纯的快件运输公司向提供物流策略/系统开发、电子数据交换及解决方案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集团企业的转型。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