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兰州交通拥堵:开通黄河航运做活水上文章
www.jctrans.com 2010-12-28 9:40:00 兰州晚报
在滨河路上打不上车,“那就坐船上班吧!水上客运出租专线,类似陆上的出租车,一艘出租船载客12人,航行速度快于观光船和其他摆渡工具。水上客运线,有像陆上公交站点一样的乘船码头,还有智能卡收费系统。这会是未来兰州上班族的出行写照吗?”一群年轻人因等不上车无意间的谈话,现在看来是异想天开,但这种借助城区水路优势,以舟代步扩大公共交通系统的做法,并非没有先例。 开发兰州水上交通 马来西亚古晋市,也有一条河流穿城而过。资料称,古晋市城区人口不到50万,机动车保有量却超过35万。相较之下,古晋的人口数是兰州的近六分之一,机动车保有量却相差无几。受河流限制和历史因素影响,古晋的公交系统不发达,道路又狭窄,高峰时期堵车已成每日必然。为此,古晋市政府想出了开通水上客运通道的方法。将来,改进水上交通工具的舒适性及安全性等问题后,古晋的水路公交方式或许能在兰州出现。 “两山夹一河”的兰州,中心城区呈东西狭长、南北不阔的地形格局,再加上黄河和铁路的阻隔,没有联系各个区块的快速道路网络,道路用地仅占7.77%,这些地理和历史的制约因素,一直以来都是兰州“堵局”的“硬伤”。黄河的阻隔,在交通网路连接中成了一个“缺点”。不过未来,这个缺点可能变成优点。发展水路交通,扩大交通网络,从客运、货运两方面缓解陆上交通压力,在破解兰州“堵局”中,黄河起码能拿到“最佳贡献奖”。 中山桥维修加固后,将整体抬高1.2米,这正是兰州开辟拓展水路交通的第一步。之前有专家认为此举让兰州“塞纳河”的设想或许成为现实。客运方面,客运船舶制造时可以提升1米至1.2米左右,船舱内空间将变得更大,增加的高度将平均分配给每个船舱,船舱内部将更加舒适;货运方面,货仓的高度将变大,宽度同时增大后,船舱的容积将能够容纳更多货物,运输成本也随之下降。 打造快速公交系统 待到桃花再开的季节,去安宁的仁寿山公园踏青赏花,从出发乘车那一刻起,就将开启一段舒适快捷的旅程。从西站出发,很容易找到马路中央那条3.5米宽的快速公交(BRT)专用车道,走进“中央岛式”的高级候车站,首先自觉刷卡检票,再看看车辆到站信息屏上的提示,那个代表车辆现在位置的小点在GPS地图液晶屏上移动得很快,“还有两分钟到达西站”。上车进门,不用再登两级台阶,一步迈进去就行。每到一个站点,公交不再是排长龙地互相等待,也没有其他机动车能随意加塞。最多37分钟,就从西站到了仁寿山公园。这种少了等待少了拥挤的BRT快速公交,将很快从梦想变成现实。 总长12.3公里的兰州快速公交系统(BRT)今年11月中旬已开始路面建设工程。兰州BRT沿途将设置19个站点,自安宁区仁寿山公园至西站,全程只需37分钟。站台形式为中央岛式,即车站在马路中间,为全封闭式站台,设置采用站台售检票、水平上下车、乘客信息系统(液晶车辆到站信息屏)等。BRT专用车道宽3.5米,公交车长18米或12米。这种快速公交系统30年前起源于巴西的库里蒂巴市,被称为“路面上的地铁”。 为什么拥堵?表面看来是车辆、人流的超容量汇聚而压缩了空间。可是土地不能挪动,我们不能将一块空地插入这块拥堵之地。变通之法就是发展高速交通工具,以时间换空间。BRT快速公交设置水平登乘,极大缩短了乘客上下车时间,平均每个乘客上车时间为0.7秒。而现状常规公交,每位乘客的上车时间需要2~5秒;设立专用车道、信号优先系统等,快速公交停靠站时间比普通公交短,到站时间准时,能够快速疏散高峰时期的客流量,为路面其他机动车减轻了上路压力。 “编织”智能交通系统 在西班牙马德里,每辆公交车都能够通过WIFI接入互联网,实时了解路况信息。在新加坡,多数公交都装有卫星导航系统,帮助汽车在阻塞时迅速找到最佳改道线路。在德国科隆,有智能塞车信息报告系统。路边有方便的事故报告电话报告到信息中心,中心又及时在汽车广播等媒体上播报。城市街道边的液晶显示屏,随时显示前方道路信息。在全球治堵经验中,用“大脑”控制行动,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及时缓堵的例证,已不胜枚举。 在今年《关于推进兰州市城市交通与道路建设的建议案》中,用科技手段改进交通管理模式的建议,已呈上议席。建议案中提倡,大力应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可将现有公路使用率提高15%—30%,使道路通行能力提高2—3倍,交通事故也可明显减少。 大十字 “拘谨”变“大气” 我市交通堵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路与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不足。因为兰州的城市街区小,二三百米就是一个十字路口,过多的红绿灯却降低了道路通行能力。如交通流量大的安定门、东湖宾馆、五里铺等路段和雁滩通向市中心的交叉路口,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堵塞。道路狭窄、车流量大是一方面,但更需要的是对十字路口的改造。 许多路过广场西口的市民都感觉到,自从路中间的花坛拆除以后,这里变得顺畅多了。出租车司机许师傅说:“自从花坛拆了以后视线也开阔了,车辆过往时速度也变快了。十字路口就应该宽畅些,这样看着也‘大气’多了!” 市民魏先生家住在大沙坪小学附近,虽然离上班的武都路不是太远,但以前每天坐公交车就得花费大量时间,因为每天到草场街十字总会出现长时间的堵车。西面是靖远路,东边是盐场路,南北走向的佛慈大街又是大上坡,这一地段路况很不好,再加上又是城关黄河大桥通往兰州北出口的必经之路,各种大型客货车比较多,机动车行驶速度较慢,多方面原因致使草场街十字成为每天必“堵”路段。但自从去年,一条南北走向的高架桥的建成顿时缓解了此处常年的拥堵问题,魏先生现在上下班更舒心了。 显然,主干道交叉口设计的科学性和使用性有待于有关部门的研究和改造,从而改变我市凡有路口就会堵车的“怪圈”。 上“天”遁“地”设置应合理 目前,在我市“东西拥挤、南北不畅”的交通问题中,过街通道较少也成为交通堵塞的又一原因。仅有的一些行人过街设施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摆设”。人们平常过马路都是走斑马线,机动车、过往行人、非机动车相互干扰,车不让人、人不避车的现象时有发生。人行道前“飞”过的车辆经常将过往的行人“镇”住,通常人们也只能趁着“人多势众”才能通过马路。因此,斑马线上也成了事故频发区域。 记者发现我市一些人流量大的繁华路段始终没有过街通道,横穿马路的行人也严重影响了车辆的通行。黄河风情线的工作人员刘先生说:“像南滨河路中山桥的丁字路口,这里本来就是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平时来这里的游客也比较多,但却没有地下通道,人们只能从路面上通过,既危险也影响交通。” 而一些现有的过街通道也存在选址不合理或者设备不完善等问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铁路局到邮电大楼之间共有两座天桥,但因为没有隔离栏,天桥上没人走,大街上随处可见过马路的行人,而且这段路上学校相对集中,一放学,学生满街乱跑,致使这里交通拥堵,秩序混乱。汽车西站以西到七里河桥也有三座过街天桥,可通行的人很少。行人随意过街、人车争道已很普遍。昨日,记者在公交集团门口观察后发现,20分钟内,有31位市民从车流中随意过街,只有11位行人选择走天桥。 与之相反的是,西关十字、南关的地下人行通道则出现人流量大的现象。值班的城管执法人员介绍,以前这里的地下通道经常被小摊贩占据,本来这里人流量就大,所以会出现地下通道拥挤的状况。现在虽然已经严禁在这里摆摊设点了,但还是由于人多而过往不方便。而武都路西口地下通道却利用率很低。大学生小赵说:“其实像西关十字人流量、车流量比较大的路段,我们可以学习西安市钟楼附近的那种圆盘式地下通道,这样就可以解决地下通道拥挤、市民行走不便、路上人车抢道而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 其实,行人过马路最好的解决办法也应该是地下通道。而天桥是现代化都市中用于行人穿过道路的一种建筑,使穿越道路的行人和道路上的车辆实现完全的分离,保证交通的通畅和行人的安全。既提高了行车效率、又化解行人与车辆的抢道“矛盾”,减少了安全隐患,特别是老人小孩过马路更加安全了。而从我市现有的过街天桥来看,多数天桥已经挂满了广告,非常影响街道的透视效果。 目前,市区内共有人行立交桥18座,地下通道23处,这对于兰州这样的城市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所以,不少市民呼吁,政府应加大立交桥、高架桥的投资建设力度,在有条件且交通拥堵情况较为严重的交叉路口,以及交通量比较大的安定门、五里铺、东湖宾馆等路段,规划架设一定数量的立交桥、高架桥和地下通道,并将现有的进行改造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