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庆节前,两支中国铁矿石买家代表团几乎同时抵达印度,他们规模相当并都声称代表中国。对于印度上百家铁矿厂商来说,这是当年第二次迎接来自中国的大客户。兴奋之余,印方也感到了一丝困惑:“谁才是中国买家的真正代表呢?”
现在,两个月过去了,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
4月1日新财年来临之前,新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将跑到终点。在不到90天的时间里,中国钢铁业能形成一致对外的“统一战线”吗?
谁是真正的代表
中印经贸机构的负责人说,这两个代表团分别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钢协)和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五矿商会)组织,都是去参加印度矿业联合会举办的一个关于铁矿石的谈判的。但因筹备匆忙,都没有与印方达成什么实质性的买矿协议。
国家信息中心产业研究室经济师范敏说:“国内钢铁企业这么多,需要有人来协调,但由谁来组织协调,现在还不清楚,体制上也不是很顺畅。”
他认为,这种内部争夺和各自为战在客观上削弱了中国的谈判力量。
钢协副秘书长戚向东和五矿商会铁矿石分会的梁若东主任,都曾向记者表示两者的区别:钢协代表钢铁生产企业,五矿商会代表贸易企业。
但宝钢、鞍钢、武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都有自己的国际贸易公司;同样,以铁矿石贸易起家的香港嘉鑫控股近年来也频频入主内地的中小型钢铁企业。
五矿商会一位高层透露,早在2002年,五矿商会就提出要调节铁矿石进口。五矿商会高层为此专门到上海拜会了宝钢董事长谢企华,谢企华说:“五矿商会搞这个天经地义。”
2005年2月底,五矿商会又率先成立了铁矿石分会。当时与钢协达成的共识是,第一步五矿商会成立铁矿石分会,第二步钢协成立铁矿石工作委员会,第三步是将两个组织合并到一起,一致对外。
“现在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完成了,到第三步时钢协却没了声音。”上述这位五矿商会高层感慨道。他说,五矿商会和钢协应该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建立铁矿石的大联合体制。
2004年,中国从印度进口铁矿石5014万吨,印度成为仅次于澳大利亚的中国第二大铁矿石进口来源地。在铁矿石三巨头不断制造涨价舆论的今天,印矿本应成为谈判桌上中国手里的一个重要筹码。
但上述中印经贸机构的负责人说,两个代表团访问印度,没有达成实际购买协议,反而给人感觉买印矿没有什么希望了。他说:“当时只批准了钢协一个代表团,后来五矿商会高层出国回来又要了一张批文,五矿商会的团才匆匆启程。”
但五矿商会内部人士说,他们的团比钢协的团做得专业,“有些印矿厂商和钢协那边越谈越觉得不对劲,便纷纷来和我们谈”。
偏见与竞争
对于贸易企业,无论从事钢材贸易还是铁矿石贸易,钢协历来心怀芥蒂。前不久的钢价跳水,钢协最先指责的就是钢材经销商从中炒作。
戚向东一直强调钢协与五矿商会的区别:“五矿商会是贸易企业,是贸易商,我们是生产企业,是真正的用户。”
钢铁专家马中普说,去年上百家企业去印度买矿,跟着五矿商会把印矿的价格炒了起来。这次已经明确了,不让五矿商会参加长期协议矿的谈判,钢协也只是保持联系的职能,谈判由宝钢全权负责。但五矿商会说,宝钢自己也倒卖矿石。不是每个钢厂都有资格购买长期矿,长期协议矿和国内矿价格每吨相差近20美元。
知情人士透露,钢协脱胎于冶金部,因为很多钢铁项目都要发改委批准,业务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钢铁业,发改委“宠爱”有加。
而五矿商会依托商务部。商务部制定了铁矿石进口许可政策,取得这个资质后才能进口铁矿石。政策由五矿商会代为协调组织。
2004年,中国进口铁矿石2.1亿吨,按60美元/吨计算,涉及资金上百亿美元。钢协和五矿商会看来都不想放弃发言权。但钢协拥有钢铁企业,却没有进口许可证的登记权,并缺乏外贸经验;五矿商会则正好相反。
双方选择了折中的合作方案。
2005年2月底,五矿商会和钢协达成共识,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方面,钢协负责登记生产企业,五矿商会负责登记贸易企业。
与此同时,全国第一家铁矿石进口行业组织——五矿商会铁矿石分会宣布成立,并随即出台“北京价格”、列出印矿黑名单、公布铁矿石进口标准合同范本,在印矿的进口协调上做得有声有色。
但是在大宗铁矿石进口长期协议谈判上,钢协却远远走在了五矿商会的前面。范敏说,2004年谈判时是“以宝钢为首的”;2005年以后就是“钢协组织下以宝钢为代表的”。
在今年的铁矿石谈判中,发改委频频“抢话”。
2005年11月17日,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必和必拓,派中国区总裁专程拜会了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司长刘铁男。刘铁男半开玩笑地说:“当我们钢铁行业全面亏损、最困难的时候,你们不要再捅一刀子,否则记你一辈子。”
范敏说,澳大利亚矿石商去拜访发改委,是希望给予支持,因为发改委有协调职能,能够协调商务部和行业协会以及相关企业,其他部门都不行。
12月下旬,商务部传出消息,考虑在去年118家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
渔利者受害者
上述中印经贸机构的负责人透露,他接触的几家大型钢铁厂,几乎家家都在倒卖矿石,利润以亿元计,业界公认的一家大企业去年在这方面的利润就超过了10亿元。
2005年4月份,全国铁矿石压港已高达4000多万吨,商务部为此联合多个部委,打击倒卖炒作铁矿石。
这里其实有一个怪圈。
大的钢铁企业指责小钢厂和贸易商炒高了印矿价格,拉升了长期协议的矿价。但印矿的价格为什么高呢?因为进口企业有资质限制,众多钢厂只能从贸易商手里买高价印矿。随着印矿价格上涨,国内矿价也是水涨船高,这就为握有大量长期协议矿的大钢厂提供了囤积与倒卖的可能。大钢厂的囤积矿与印矿结合在一起,相互炒作与抬价,矿价由此虚高,这最终影响到了长期协议矿价的上涨。
由此看来,长期协议矿价的上涨,对大钢厂来说,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对炒卖矿石的贸易商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而受害者只是没有资格进口和签署长协矿的广大中小钢厂,以及下游的家电、汽车和造船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