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推动合并重组,武钢、邯钢、鞍钢等竞相绸缪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透露,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年内将正式颁布。参与这一政策起草工作的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新创表示,中国钢铁产业面临重大变革,一批企业因为《政策》的出台将面临关、停、并、转的命运。《政策》最主要的内容是涉及市场准入方面的:国家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钢铁联合企业。而且,新建钢铁企业必须具备25%以上的自有资金。
钢企谋求重组
在政策推动下,今年以来各地钢铁企业纷纷寻求重组。年初以来就有宝钢南下湛江、武钢布子防城港、首钢选中河北曹妃甸等多起年产千万吨的钢铁并购项目暗流涌动。
自2004年11月中旬始,武汉钢铁集团与鄂城钢铁集团联合重组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目前鄂城钢铁集团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
份已正式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签署《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与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联合重组意向书》。业内人士指出,武钢与柳钢联合重组,有利于落实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双方优势互补,市场竞争力攀升。
有关方面宣布,准备将省内6家国有钢铁企业整合为两大钢铁航母。基本框架是,在河北北片,将以唐钢为主,整合宣钢、承钢及部分其他钢铁企业,建成北部大型钢铁集团;南片将以邯钢为主,整合石钢、邢钢以及部分其他钢铁企业,建成南部大型钢铁集团。
对于首钢合并贵州水钢一事,中国中钢集团副总裁王镇武表示,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出台,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成立大的产业集团可以解决目前国内钢铁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增强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王镇武同时透露,中钢集团也有和其他企业联营的计划,目前正在进一步的洽谈之中。
鞍山钢铁集团副总经理张晓刚认为,钢铁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是必然趋势,鞍山钢铁厂也和几家钢铁企业正在洽谈收购的相关事宜。
通过重组“做大”
自2003年以来,由于需求的强烈拉动,钢铁业的利润直线上升。在利益的驱使下,地方和企业未经规定程序审批,纷纷投资新建、扩建钢铁企业,一些地区年产100万吨以下甚至年产30万吨的小钢厂层出不穷。据记者了解,前几年因为钢铁暴利加上供不应求,仅生产长材的钢厂就达到700多家,其中有200多家在河北省,这些钢厂以生产低端钢材为主,依靠直接从国有企业购买设备和出口退税政策获取利润,但对国内以及国际的钢铁工业形势没有充分认识。因为市场跟风,像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份同类型的低档次钢厂几乎泛滥。而大多数民营企业投资以线材、螺纹钢和带钢为主,高技术含量的钢材产品却无人问津,更加剧了我国钢铁产业的结构性矛盾。
据了解,《政策》一方面要优化行业结构,取消高耗能低产量的企业,达到资源的集中合理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替代产品的开发,提高钢材的使用效率。主要目的是集中资源,提高产量,避免国民经济的增长受到钢铁产品供给不足的限制。
“《政策》要是早几年出台就好了,那样的话,现在中国应该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了。现在,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太低,大得不够大,形成不了国际竞争力,小的又不够专,技术落后,这是我国钢铁产业形成不了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国际合作部一人士向记者表示,钢铁企业重组是“做大”的捷径。
(背景)原有布局已不合理
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调研员骆铁军指出,过去我国的钢铁产业布局都是依原料而建的,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各省都建立了自己的钢铁企业。近几年,这些企业由几十万吨的规模发展到上百万吨至几百万吨的水平,有的甚至达到千万吨级的水平。但现在来看,有许多企业的布局是不合理的。
在全国74家重点企业中,有18家企业设在省会城市,有34家设在百万人口的大城市。2000年以来,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华北地区和缺少能源而钢铁本来就集中的华东地区,又新建了一大批钢铁企业,致使总体布局不合理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也为以后结构调整留下了隐患。针对以上情况,新的产业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和利用国外资源等因素,新增能力要和淘汰落后结合。
目前,我国广东、广西、福建、辽宁等沿海地区都规划了大型钢铁企业,其长远规划都在1000万吨级甚至2000万吨级以上。沿海地区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交通运输等便利条件,利用国外资源与能源方面具有优势。与此同时,许多内陆钢铁企业也要发展。因此,如何平衡好这两方面的关系也成为产业政策中的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