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司只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崛起的一个典型。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非进出口额达到397.4亿美元,比2004年净增10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9%,高出全国外贸增幅12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非出口186.8亿美元,同比增长35.2%;从非洲进口210.6亿美元,同比增长34.6%。
据中非民间商会的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对非洲的直接投资累计已达11.8亿美元,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的中国在非投资企业近700家。
法国《世界报》6月10日刊登一篇署名文章说:“中国拥有低价的纺织品和电子产品,2005年已成为非洲第一大供应者,中国对石油、矿产和木材有巨大需求,也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非洲第二大客户。2000年至2004年,非洲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增加了两倍,中国还预定到2010年将中非贸易额再提高两倍。”文章还提到:“中国占有非洲14%的电力市场,并在公共建筑工程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在非洲的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竞相压价,最终可能伤及自身。”
国际公司工程管理部经理姚仕璇说。
她提及一个例子:“坦桑尼亚曾有两个城市的供水项目招标,参加投标的8家公司,6家为中国公司,2家为欧洲公司。从最低的工程报价往上排,1~6家均为中国公司。报价最低的中国公司的价格,竟是报价最高的欧洲公司的一半。结果中国公司是中标了,但是利润极低,赔不赔还不一定呢!”
“还有,2004年,中水电(全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以4700多万美元的报价,中标坦桑尼亚一个公路项目,而排在其后第二名的报价,竟达到了6000多万美元!”姚仕璇说。
“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赔钱的可不是一两家。重庆一家公司承包坦桑尼亚一个港口项目,项目做到一半就亏了1000多万美元,最后只得中止合同。”姚仕璇透露,由于过度的竞争,目前非洲一个填方(一方普通土)的价格,由1987年的5美元下降到了3美元以下,而挖方的价格,由3美元降到了2美元以下。
国际公司的一份内部文件也显示:“2002年以前,集团公司主业国际承包工程的效益低下,经常出现巨亏项目,有时一个项目的亏损几年都补不上来。自公司实施战略管理以来,国际承包工程基本消灭了亏损项目,效益连年大幅度提高,2005年工程业务实际利润在300万美元以上。”
广袤的非洲原野,的确是个美丽与危险并存的地方。(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