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快速发展还没有看到尽头,资源的稀缺却越来越明显。16亿人的中国要完成工业化也需要16亿吨,这意味着占到国际石油最高可贸易量的80%。显然,这是无法想象的未来。
文/高昱
前不久,听到一则故事,说一位中国政府经济高官到英国访问,期间参观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他在楼上想探出身往交易场里看,被陪同的交易所总裁一把拉住。
总裁解释说:“千万别让他们在这里看见中国人的脸,要不然铜、锌等期货的价格可能就会暴涨。”
这个故事多少有些夸张,但国际资源品市场价格的中国因素确实越来越引人关注。原因很简单,中国是超级大买家。以目前频频占据国内外经济报章头条的铁矿石谈判为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和消费国,2005年中国消费成品铁矿石约5亿吨,其中进口2.75亿吨,这一进口量占世界海运贸易量的43%,世界海运贸易量的增量几乎全部被中国吸收。在原材料方面,2005年中国共消费钢材4亿吨,增长20.1%;氧化铝1561万吨,增长21.7%;水泥10.5亿吨,增长9%。中国对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消费暴涨打破了国际市场的平衡。能源和生产资料的国际市场价格中的中国权重越来越大,但价格形成机制中,中国话事权的权重却没有像样的增加。相反,国际炒家在国际期货市场兴风作浪,逼空中国,将贵贱金属和石油等期货价格不断推高;资源品供应商甚至废金属贸易商也都在趁火打劫,对着中国“饥饿的胃”狠下家伙,漫天要价。
自世界进入过剩时代以来,何曾见过今天中国所遭遇的大买家被卖方揉来捏去的景象。所以,很多有识之士指出,要积极参与国际期货市场和资源品长期合同定价谈判,参与甚至掌握定价权;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加底牌;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资源和原材料的国际并购,使资源品来源多元化,扩大应对国际价格涨跌的回旋余地,等等。
这些都是老成谋国之见。事实上,在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领域,已有中国企业在按照以上的建议提升自己的议价能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与铁矿石巨头的艰苦谈判,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团结,不管最后结果如何,都值得好好研究和赞扬。因为涨价造成的经济损失只是一时,中国毕竟在参与新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中迈出了举世瞩目的一大步。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中国的快速发展还没有看到尽头,资源的稀缺却越来越明显。一个国家20年内在几乎所有的产品制造领域都已经或正在成为国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这是这个星球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按到2030年中国人口16亿、人均GDP5000美元和人均钢铁蓄积量7吨计算,中国的钢铁总蓄积量将超过百亿吨,每年消费的钢铁将超过3亿吨,消耗的铁矿砂将超过6亿吨,已经超过目前全球的可贸易量。比钢铁更为严重的稀缺是石油。目前世界上的全部石油产量是40亿吨,其中可贸易量是16亿吨,已有机构和学者预测,全球石油产量将在2020年达到顶峰,约50亿吨,其中可贸易量为20亿吨左右,其后即开始下滑。世界工业化国家的人均石油消费是1吨以上,即使按照这样的能源消耗比例(而事实上,目前中国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比发展中国家高出1倍,比发达国家高3-5倍),16亿人的中国要完成工业化也需要16亿吨,这意味着占到国际石油最高可贸易量的80%——显然,这是无法想象的未来。而且,2020年,并不是多么遥远的未来。
上个世纪的百年中,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先后实现了工业化,但他们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50%的资源。在新的世纪,另外85%人口的国家有相当一部分,包括中国、印度也要陆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人类将因此而面临资源支撑的严峻挑战。
还记得那位提问“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吗?1996年他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中的这句话,立即遭到中国政府和学者的反击。但是,真正看清自己的,往往正是你的对手,因为那才是深入观察分析你的人。今天,我们或许有理由不理会“谁来养活中国人”,可我们现在面临的新问题是——“10年后谁来供应中国工厂”。
这样的疑问并非杞人忧天,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另一条增长道路。这不仅是中国自强的根本所在,不仅是规避其他国家以“中国威胁论”对中国提出贸易或非贸易要求的重要底牌,也是中国为人类文明得以延续要做出的必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