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半导体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战略关口,各种机遇与挑战使得中国的半导体业面临着一个‘战略拐点’。”Intel公司全球政府事务副总裁简睿杰讲演的结束语赢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掌声表明,这一结论也是参加日前由中、美两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主办的“中美半导体国际研讨会”各方代表的共识。 半导体引擎没有熄火 毫不夸张地说,近二十年来,半导体业的进步已经成为推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而信息产业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最活跃的促进因素。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会长斯加利思先生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过去五年,信息技术产业占美国经济的8%;五年来,它已经占到美国新增GDP总量的三分之一。 而半导体业技术的发展正在使信息产业获得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发展动力。“这一点很重要。”斯加利思说,“以DRAM产品为例,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每比特DRAM存储容量的价格以30%的速率下降,而去年DRAM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更是超过了80%……由此带来的信息产业产品成本降低的好处,最终会体现在消费者身上。” “从历史来看,全球半导体产业虽然经历着周期性的波动,但是仍以15%的年增长率增长。”斯加利思说,“去年全球半导体业销售额与前年相比大约下降了31%,但是现在我们听到了好消息:整个半导体业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复苏,今年的增长率虽然不会很大,约在3%-4%,但是在接下来的两年,半导体业将以20%左右的年增长率增长。” 有很多事实在支持SIA的判断。 首先,半导体业的投资并未停止。即使是在不景气的2001年,美国半导体商仍然将总销售额710亿美元的18%(约130亿美元)用于投资。而在今年上半年,随着境况的好转,台积电、联电等国际级企业纷纷调高了投资预算,许多曾经被推迟的投资计划也逐渐在恢复,而且许多新的投资正在进入中国等新兴半导体市场。 其次,半导体业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调整。在上一个十年蓬勃发展起来的、极具活力的半导体代工业正在不断扩大,并逐渐取代原有的商业模式。亚太地区市场,同时也是代工业最为活跃的地区,在去年半导体业的整体衰退中仍然实现了27%的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支点。 种种迹象表明,在经历了2001年的衰退之后,半导体业这个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非但没有熄火,目前正发出“隆隆”之声,准备新的起飞。 全球化:中国市场成为突破口 半导体业在获得动力之后,最重要的是找到合理的发展途径,换言之,半导体业需要找到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的突破口。 很显然,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半导体业发展的趋势。“半导体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行业。”斯加利思说。 与此同时,半导体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和封装等业务也变得可以在不同的国家中进行,各半导体厂商都在全球的范围内考虑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实现更低的成本、更大的产出。半导体业确实正在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产业。 全球化:中国市场成为突破口 在此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半导体业的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研发新技术所需的费用和风险越来越高,“我们已经观察到新一轮的半导体业投资正在发生,在随之而来的竞争中只有那些能够提供先进技术、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才能获胜。”斯加利思说,“而要获得这种优势,进行国际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就在半导体业以全球化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时,中国进入人们的视野。“可以说,亚太市场将成为世界半导体市场新的中心,而中国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将使其成为中心的中心。”斯加利思指出。 简睿杰,Intel公司全球政府事务副总裁从商业化的角度阐述了其对中国市场的认识。 他认为,首先对半导体企业的客户来说,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一个低成本、高质量的制造基地。在个人电脑、电信、移动电话、消费电子诸领域,很多制造商纷纷涌向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来中国设厂的公司数目还在不断增多。 其次,中国本土市场成长也非常快。对于Intel来说,中国的个人电脑与手机市场十分诱人。 再有,自2000年开始的全球半导体业的下滑还没有完全结束,这促使人们为半导体业的发展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全球半导体业都面临着削减成本的压力。而中国在维持相对低的人力成本的同时却拥有许多极具天赋的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半导体业中的代工模式也在亚洲地区蓬勃发展,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都会造成世界半导体业布局的重新调整。因此Intel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未来几年内中国半导体制造和设计业都会有很大的发展。 事实上,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Intel上个月宣布,将奔腾4芯片的封装业务放在其上海的封装厂进行。 而中国在去年年底加入了WTO,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大大加速,对中国的半导体业来说,这正是其融入国际半导体大家庭的一个好时机。“随着中国半导体业的发展,你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市场将来自海外,而你们自身也成为了全球市场的一部分。”SIA的斯加利思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中国的半导体业,其发展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可以说,半导体业全球化的影响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中国也正在为半导体业全球化提供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加入WTO中国半导体业提速 毋庸置疑,加入WTO会使中国半导体业从全球化中获得诸多正面的影响。 首要的,加入WTO后中国半导体业会获得一种新的更快的发展速度。 “以前,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环境并不是为速度而设计的。”简睿杰谈到,“原来中国半导体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这使得产业是按照计划经济管理程序的速度,而不是以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速度向前推进。”而世界半导体业的发展速度是按照摩尔定律定义的。 根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产品每18个月将更新一代。这使得速度成为关乎半导体厂商生存的重要因素。“如果你一旦落后,就会造成累积性的影响,芯片产品如果晚一代进入市场,就会很难在以后追赶上去。”简睿杰的解释代表了Intel对“速度”的理解。 而在中国加入WTO以前,举例说,在企业合资过程中,合作各方面临着有关技术转让、出口比例、出资比例等很多问题的漫长的谈判,这显然会延缓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往往是谈判结束了,而市场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简睿杰还指出,中国国内原有的很多优惠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在采购芯片产品时选择本国企业的产品,这也使得中国国内半导体企业总是处于保护之中,久而久之很多企业便失去了追求速度的动力。 而加入WTO后,建立于规则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将会使中国的半导体业与世界半导体业处于同样的环境之中,感受同样的发展速度。 除了发展速度上的改善,加入WTO之后,会使中国半导体业的产业环境更加优化,提高中国半导体企业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合作伙伴的能力。简单地说,中国的半导体环境将会变得越来越“友好”。 比如,加入WTO后,中国原有的强制性的技术转让和出口实绩的要求被取消,这会使得希望进入中国的国外公司感觉更轻松。 而中国已通过《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外商的知识产权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另外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也更有利于保证合作能够在更加公正公平的平台上进行。基于规则基础上的WTO环境也将提高外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另外,加入WTO后可以为芯片产品的进口营造一个稳定的法律环境。关税的取消将有助于杜绝芯片产品走私问题;而外商获得贸易、分销、售后服务权利之后,也可以减少其对外贸中间商的依赖,使其能够与中国客户进行直接的接触,这些都有利于中国市场的成长。 简睿杰分析,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已经有一些国外半导体大公司进入,他们之所以能够来,一个原因是他们有能力承担那些由于中国环境不够完善而导致的无法预估的成本。而其他一些中小半导体公司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来应付这样的成本支出,同时对中国的环境又感到很陌生,因此对于是否进入中国总是很犹豫。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产业环境的改善,中国市场对国外中小型企业来华投资、合作的吸引力变得更大,中国半导体业也会变得更活跃。 第三点,中国加入WTO后会使中国半导体融入世界半导体大家庭的进程大大加快。 “我们鼓励中国半导体业加入世界半导体理事会,我们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已经取消了半导体产品的关税,因此已经有资格加入这一组织。”SIA会长斯加利思在谈到对中国半导体业的建议时说,“中国应该与美国、日本、欧洲、韩国一样在这一组织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将被纳入到世界半导体业发展的路线图(Roadmap)中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将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伙伴一同分享经验,共同发展。此外,在制定有关环保与健康等关键政策时,中国也将获得更多的发言权。 加入WTO,无疑降低了中国半导体业与世界接触的门槛,而更多的接触意味着更多的经验,也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 转折不会自动发生 我们已经看到,机遇已经将中国的半导体业置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转折不会自动发生,在很多环节上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去把握转折的方向。 摆在第一位的是,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符合WTO基本原则的规则。 SIA会长斯加利思在中美半导体国际研讨会上讲演的题目就是“世界半导体市场——基于规则的体制”,从这个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在通行的规则下行事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业的共同准则,而中国如果没有相应的规则,或是现有的规则与之相背,或是有规则而缺乏执行规则的行动,这都会阻碍中国半导体业全球化的进程。 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季金奎指出:“以往,我们过多地希望国家采取特殊的政策保护来扶持产业的发展,加入WTO后,按照WTO的规则,有些保护手段可能行不通了,有些特殊政策也可能不能适用了。”即使有保护措施,也“应该是公开透明、符合WTO规则规定的”。 这对制定规则的产业指导部门,以及按照规则行事的中国半导体厂商来说都是一个漫长的挑战。 加入WTO后,对中国半导体行业长期来讲是有益的,但短期内对行业的冲击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半导体行业整体来说还很弱小,中国集成电路产量仅占到世界份额的1.6%,只能满足不足20%的国内需求。而令这样的产业面对世界先进技术的挑战,与世界半导体业的发展速度竞跑,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季金奎司长还指出,加入WTO后对中国半导体业的另一个影响,由于按照WTO的原则取消了对外商投资在外汇平衡、当地含量、技术转让、出口实绩等方面的要求,可能会使外商的投资意向发生变化——从直接投资、技术转让转向直接向中国出售产品。 以上的这些对产业的负面影响,最终需要中国半导体业按照WTO的规则优化产业环境来克服,但现实的变革之路还需要一步步地走。 我们还应该看到,加入WTO后同时受到冲击的,除实物化的产业外,还有人们的观念,而观念的改变才是诸多变革中最本质、最迫切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经营意识上中国半导体业与世界的差距。这一方面有经验上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没有融入世界半导体的大家庭之中,在市场竞争、产业合作等方面都缺乏实际经验——而另一方面则是习惯的作用。“对部分企业……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想法……还寄希望于‘保护’。”季金奎说。 因此,当诸多的机缘将中国的半导体业推至“拐点”之时,最终转向何方,选择权还在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