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南祁阳县的一个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田成方,树成林,路相连,渠相通,处处绿意盎然,一派丰收景象。这里昔日还是一片片“水袋子”、“旱包子”,今天怎么变了模样?
集中投入,开发一片,见效一片
年年种稻,不是怕旱,就是怕涝。过去祁阳八宝镇农民没少为水发愁。
“一边是新修的主渠,一边是淤积的支渠,眼瞅着清水,就是流不进田里,你说着急不着急!新修的设施顶不上用,你说可惜不可惜!”八宝镇金江村李冬贵说,过去村里最怕旱。
与金江村不同,合力村紧邻河道,过去最怕涝。村支书马水生说:“防洪堤年久失修,一发洪水,稻田就会被水淹。”
这些现象并非偶然,因为主渠、支渠、防洪堤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每年各搞各的项目,但配不上套,钱是花了,可农田的“卡脖子”难题没解决。
“整合支农资金,开发一片,见效一片。”从去年开始,祁阳在八宝镇农业综合开发区进行试点,以项目带动资金,规模开发,集中投入。不到一年时间,财政、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劲往一处使,疏通灌渠、修建堤坝、改造电站,完善了一个个灌排系统。
如今,金江村村民乐了,1.5公里长的“三面光”的水泥支渠,把主渠水引到了家家田头。合力村村民也乐了,新修的700多米长的防洪堤,把村里600亩地护了个严实,田间还修起了一条条排涝渠道。
据统计,一年来,八宝镇项目区财政投入620多万元,整合其他部门支农资金660多万元,衬砌渠道89公里,完成河堤护砌2.8公里。集中投入使项目区1.6万亩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昔日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
综合治理,政府投入发挥“卤水效应”
不光是解决水的问题,在项目区,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良种良法等科技手段一齐发力。
交通部门硬化村道,财政部门连通机耕路,方便了农民出行、耕作。和平村村民张秋云高兴地说:“现在农用车、收割机开到田头,不到半天就能收完,1亩比以前能省10个工。”路通了,她还多种了1亩菜,从田头5分钟就能拉到镇上市场,1年能增收1500元。
有了路,农机补贴适时倾斜,全镇的收割机从1台增加到了8台。李冬贵去年买了一台收割机,晚稻收割时就派上了用场,两个月赚了1万多元。他说:“如今机耕路通了,往后机收面积会越来越大,再过两年本钱准能赚回来。”
农民增收离不开科技,农技、科技部门积极组织培训、示范,让良种良法进入了田间地头。“现在不学技术,光靠经验靠不住了。”田林村说,种了大半辈子水稻,过去是“肥大水勤,不用问人”,他家的3亩地没少投入,可产量不增反降。正赶上测土配方技术培训到了村里,一上课才明白,土地和人一样,也应该“缺啥补啥”。经过测试,他减少了钾肥用量,每亩省了60元肥料钱,当年亩产就增加了200斤。
就像卤水点豆腐,政府投入发挥出了“卤水效应”。一项项先进生产要素的注入,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实现了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据测算,项目区年增加优质粮食生产能力480万公斤,年新增产值6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