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不少外国企业前来中国采购,但还有许多因素在制约着采购的实现——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受到低成本的吸引,纷纷涌入我国进行采购。我国生产的打印机、微波炉、电池等产品,在数量上已稳居全球第一。不过,在具体的采购过程中,不少跨国公司发现,低成本的确非常诱人,但在具体实施采购计划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到他们的决策。
据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公司对爱立信、通用等32家跨国公司的调查发现,由于缺少足够的市场透明度,跨国公司往往很难判断中国供应商是否合格。供应商对西方标准缺少了解,也影响了双方的有效沟通。此外,谈判回合繁多、周期长,有时也使供应商失去了打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美国一家大型汽车企业,准备到中国采购汽车零部件。最初来考察时,发现我国有不少颇具实力的供应商,就从中选择几家并要求其工程技术人员赴美进行技术谈判。结果供应商派出的工程师在语言沟通上出现问题,对一些国外的技术标准也不太清楚,最终使供应商错过了这一商机。不少跨国企业认为,东西方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显而易见,但一个供应商如果想进入国际市场,就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不要因为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因素如语言差异等影响到采购的成功。此外,供应商应积极了解国外的各种标准及规范,不能认为拿到一个ISO9000认证就万事大吉。
还有一家国内的生产企业,在向跨国公司报价时,把自己希望获得的利润打进工资成本中去。结果跨国公司同时收到五个生产企业的报价,只有这个企业的工资成本明显高出一截,而且没有特别的原因来说明为什么高。企业不提供准确的信息,不仅使谈判夭折,而且企业的诚信度也受到怀疑。通用电气的采购部门谈到,采购方希望供应商提供明晰的成本和详尽的信息,这并不意味着采购方会不断压价使供应商没有利润可图,而是需要以此进行鉴别挑眩罗兰贝格的中国区总裁朱伟认为,为跨国公司供货,企业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包括增强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实行质量和流程控制,使成本清晰透明。但相比全球采购带来的好处,这仍是值得的。首先,出口贸易中拖欠账款的风险较小;其次,出口贸易有利供应商扩大规模;更重要的是,供应商可以借此实现技术生产能力的升级,并获取更多的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