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贸易额排序,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三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但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走上世界贸易强国仍任重道远。
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4年,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222760亿美元,其中:美国外贸总额2923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贸易逆差6470亿美元;德国外贸总额1949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贸易顺差1330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12830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贸易顺差210亿美元:日本外贸总额1248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贸易顺差700亿美元。中国虽然已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之林。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中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 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品市场的60%以上已被外企或外国产品挤占
截至2004年底,中国实际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5621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0多万个,其中全球500强中的450家跨国公司已进入中国。据统计,外资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7%上升到2002年的33%;外资企业税收占中国工商税收的比重已从4%增加到20.5%;外资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已从7.5%提高到10.1%,外资企业创造了2000多万个就业机会。
总之,外资和外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现在,不是简单地讨论外资和外企的多少问题,而是中国资金和企业是否提高了应对能力,特别是外资和外企对中国产业链高端的挤占,据统计,中国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的80%以上,轿车制造、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的70%被外国产品或外企挤占。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4年5月27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多家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的相关高技术产业和产品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如美国国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软件已占据中国操作系统市场95%的份额,形成事实上的垄断;跨国公司在中国感光材料行业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80%,其中美国柯达公司更是力图“通吃”。一些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或外企,存在着被别人“卡脖子”的风险,中国产业安全形势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跨国公司带动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移。但是,跨国公司通过知识产权,谋取垄断地位的属性没有改变。据统计,在中国通信、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技术产业领域,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60%至90%。2003年3月,丰田因商标侵权将浙江吉利告上法庭,要求索赔1400万美元;2004年10月,本田以侵犯CR-V外观设计专利权为由,向双环、新凯等11家汽车企业进行讨伐。本田中国事务所的新闻发言人并不讳言:“我们最终目的就是让相关车型在市场上停止销售。”专家们提醒中国企业,要警惕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进行“圈地”活动甚至设置“陷阱”。
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利用好外资和外企,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特别是中国企业要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创造自己的名优品牌和拥有知识产权。
二,对外投资少和大企业少是两大“软肋”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跨国公司。目前,6.4万多家跨国公司通过它们的80多万家子公司已经渗透到各国和地区几乎所有产业和部门,进行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组合。这些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1/3以上,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3以上,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占世界直接投资的90%和控制技术专利的80%。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主要体现在企业特别是大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美国是对外投资、引进外资和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按原产地规则统计,美国是外贸逆差最多的国家。但是,从全球市场占有率看,美国是受益最多的国家。据美国《财富》杂志2004年7月26日一期公布,全球500强的收入达到14.9万亿美元,利润达到创纪录的7312亿美元,其中:美国上榜的公司从10年前的151家增加到189家,美国公司收入占全球500强总收入的比重从29%上升到39%,即189家公司的收入达到5.8亿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外贸逆差的10倍。美国沃尔玛公司的全球收入达2630亿美元,相当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3.5亿人口的国内生产总值。
日本限制外商到国内投资,却是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日本也是经济全球化受益最多的国家。据统计,2003年,日本引进外商直接投资63亿美元,而对外直接投资达288亿美元,是引进外资的4.5倍。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日本海外投资企业产品返销率超过50%的占57%。日本不仅连年出现巨额外贸顺差,而且通过对外投资从各国和地区获得国家和消费者所需的谦价产品和资源。
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和世界第二位,但对外投资很少。到2004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370亿美元,相当于引进外资的6.6%;虽然已有14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但拥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企业寥寥无几。美国产业竞争力委员会成员、经济学家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之所以能够不断增强,主要是因为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效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因此,我们要逐步增加对外投资,要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并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
三,中国90%的出口依靠“贴牌”,只能获得微薄加工费
中国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产品只有10%左右。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公布的2004年“世界百强品牌价值排名”,其中美国占有58家公司,而中国企业则无一家入选。
中国出口产品的90%依靠“贴牌”,越是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越被外企垄断,中国受益越少。英国《金融时报》2005年5月9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与30年前日本不同,日本的贸易顺差来自索尼、松下、丰田及佳能等本国企业的经营活动。相比之定,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与外国跨国公司有关,外国公司在中国出口中所占份额大约是57%,这一比重在过去15年中稳定攀升,而在高技术领域的出口中,外国公司所占比重甚至高于80%。2005年前四个月,外资企业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所占比重已达83.9%。英国学者克罗伯以个人电脑为例分析指出:2004年中国出口个人电脑达到600亿美元,是仅次于服装的中国第二大出口项目。但是,一台电脑所产生的全部利润中,至少有3/4被开发软件、设计芯片和经营整机的各家美国公司收入囊中,只有不到5%的利润为中国企业所得。因此,中国的贸易顺差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恰恰是正面的。
据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统计,从1996年到20003年,中国的谦价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大大高于中国海关,统计的这8个期间中国对美国的2291.8亿美元贸易顺差,几乎等于美方统计的这8年里美国对中国的6087.6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指出,中国贸易顺差使得贸易逆差的美国更加富裕。
中国商务部等七部委局联合于2005年6月7日发布《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切实提高企业和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战略目标是,通过各级政府政策扶持,中俚组织密切配合,出口企业自身实践,争取到2010年,有40%以上的出口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20%。
中国在产业链高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高附值产品出口等重要领域取得比较优势之日,将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世界贸易强国之时。全国各行各业都要为实现这个大转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