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没办法才坚守在这里的,生意不好做,赚不到多少钱,但又不甘心卖掉房子离开这里。”7月初,在安徽合肥长江批发市场采访时,义乌商人朱老板无奈地对记者说。
朱老板是浙江夏而服饰公司在安徽的总代理,七八年前来合肥长江市场闯荡,当时花19万元买下一间店面,到现在房价没涨反而还有所回落,想回义乌发展又舍不得卖掉房子,这让他欲罢不能。
据了解,1996年,长江批发市场到义乌和东阳两地招商,招去了400多户义乌、东阳经营户,其中80%左右在那儿买了店面房。可是随后几年,义乌、东阳人忍痛频频离开“长江”到别处谋生,他们中有的把房子卖掉,有的把房子租掉。到如今,像朱老板这样在长江市场买了房子、又舍不得离开的义乌、东阳的商户在十户左右。义乌商人为什么要纷纷离开长江市场呢?
长江市场商会会长楼松林10年前到那里谋求发展,当时他在那儿买了价值几百万元的摊店。据他介绍,当时长江市场到义乌招商时,说好是办一个以日用百货为主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市场的优势在于小商品,经营户们想发挥义乌市场的优势,在长江市场一展身手。可谁知市场定位与招商定位会不吻合呢?
记者在网上看到的有关合肥长江批发市场的宣传是:一期市场工程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1997年9月营业,为华东地区单体市场之最。二期市场工程投资1.59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铺面为上下双层连体建筑格局,集商住和商业用房于一体。经销品种涉及酒饮食品、日用百货、服装鞋帽、文体用品、五金电器等十大类近3万多种商品。
但事实上,长江市场目前主要以经营酒饮食品而闻名安徽省,是该省较大的食品流通集散地,而像义乌最具竞争力的小商品在这里却缺乏发挥优势的平台。长江市场向食品方向发展与义乌小商品优势相背离,这也是义乌商人离开长江市场的原因之一。———楼松林向记者继续分析道。
陪同记者采访的义乌商人陈老板一直经营义乌的日用百货小商品。他告诉记者,长江市场除了食品生意比较好外,其他生意都不理想,因为来这里进货的客商大多数冲着食品而来,采购日用百货小商品的客商跑向城隍庙小商品市场等市场去了,没有多少生意可做。
记者在一期市场一、二楼转悠时,看到很多店面都已变成仓库,有些店面似乎封门已久,整个市场显得冷冷清清。对此,该市场物业管理工作人员代小姐的解释令人费解。她说,他们要建一个新的市场,有意让这边的市场冷清下来。据了解,长江批发市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市场的扩张,一期市场还没培育红火,又忙于开发后几期市场,造成摊店过剩。一期市场人气不旺,经营户生意就难做了。
中国市场学会的一位专家曾对这个市场评价说:纵观国内的专业市场运作,如果培育市场和商业收益不能结合起来考虑,最终打造的将会是个“死穴”。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一种现象,一个市场起初很红火,但一加入房地产项目运作的手法和概念盲目扩建,往往夭折,这种例子在安徽合肥的一些专业市场运作中十分明显。如安徽最大的烟杂批发市场,叫“廿铺批发市场”,位于合肥市东廿铺。这个市场原来很红火,在1995年,这个市场好的经营户日营业额达几十万元。后来那里扩建成新长江批发市场,新长江市场一期工程倒还可以,然而随后的市场越建越大,最终落了个冷清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