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间是吴江”——作为吴越故地的江苏吴江市,如今不断焕发出现代文明的朝气和活力。在2004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全国百强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吴江分列第六、第九。
吴江之路,就是遵循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和谐社会为总目标、走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集约发展之路。
发展布局定位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布局上准确定位,才能既满足当代发展之需,又为未来发展预留广阔空间。
吴江东靠上海,南接浙江,西濒太湖,地处长三角心脏部位。为此,吴江的发展布局始终注意与长三角区域总体发展的协调,在苏沪浙经济圈的集合体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中找准位置。在发展实践中,我们提出“在理念创新上学习,在资源要素上依托,在产业发展上接轨,在三产配套上服务”的方针,呼应周边尤其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创出自身发展特色。
在历史上,吴江的工业有过一段布局分散、无序发展的时期。利用独特区位优势,我们适时提出园区开发理念,建设特色经济区——北部以省级吴江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全国首家电子贸易联网监管区和国家出口加工区;东部以省级汾湖旅游度假区为基础,发展休闲旅游业,建设上海“后花园”;南部以国际绸都盛泽为龙头,形成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丝绸纺织生产营销集散基地;西部滨湖区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已建成江苏首个无公害农水产品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市。
整合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加速城市化进程,是吴江在发展布局定位中走集约发展之路的写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先集聚后舒展的原则,打造独具水乡风情、富有现代气息的生态园林城市。从2000年起,经过两轮镇村布局调整,全市23个镇合并为10个,557个行政村合并为250个,形成松陵、盛泽两个城区和芦墟、震泽两个副中心,吴江经济开发区、临沪经济区和盛泽经济区三大主战场的新格局。
实现产业集群以强化品牌效应
近年来,在外资、民资两轮驱动下,吴江“一镇一业”产业小板块不断做大做强,由“堆”而“群”迅速升级成一大批集群产业基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响亮品牌。
目前,吴江产业集群基本形成“338”体系,即电子信息、丝绸纺织、电缆光缆为三大支柱产业,缝纫机、彩钢板、羊毛衫为三个特色产业,电梯制造、汽车配件、新型建材、生物医药、有色金属、日化、服装、制鞋等8个产业为成长型产业。有6个产业被列入江苏省20个重点培育产业名单,预计2007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成为全省重点产业的半壁江山。
从2004年起,吴江大力实施民营经济“超越计划”,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政策,目前已经拥有3件中国驰名商标和4个中国名牌产品,其中3个品牌荣登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榜前列。支撑品牌的是一批优质企业,吴江有4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7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1000家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7家企业荣列中国进出口企业500强(其中2家进入百强榜),拥有3家上市公司和7家参股上市公司,吸引15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落户。
以产业建市场,以市场兴产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思路。现在,吴江已经有各类专业市场94家,17家为较大规模市场,年成交额超过300亿元。特别是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去年综合交易额超过250亿元,建场19年来交易额超千亿元,名列中国纺织品服装专业市场第二、综合类交易市场第四,成为全国丝绸纺织品的价格形成中心和重要集散基地。
坚持资源集约发展方式
吴江沿海而不靠海,沿江而不临江,六分耕地四分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这就决定了吴江只能选择内涵型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最大程度集约利用资源中谋求最大效益。
强调以水为魂,生态利用,吴江集中6年时间整治、保护水环境,赢得全国第一家非市区乡镇列入考核范围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04年成功创建以“水绕城、城连水”为特色的全国生态示范市。今年起,我们瞄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计划3年建设截污管网500公里,治污能力达到70万吨,实现全区域集中治污,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发展水生态。
为了最优化利用土地,吴江提出粮食种植一亩不少、种足种满一亩不荒、复耕复垦一亩不放的“三不”原则,确保区域粮食生产能力。近年来,全市共完成复垦开发整理土地6.8万亩,净增耕地2.8万亩,既保护了基本农田又保证了建设用地基本平衡。
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吴江精心编制规划,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构筑循环经济体系,推进污染物资源化、无害化。目前,全市共有12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6个项目通过国家验收,3个项目为全国首创,取得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计划到2007年,重点污染企业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全部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计工作,使区域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
实施人才战略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自古就有尊教崇文传统的吴江,如今更加自觉地高举“人才强市”大旗,加快建设一支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队伍。
由于地处大城市群中央,吴江人才不稳定性突出。针对这个特点,吴江建立了“方式灵活、渠道畅通、来去自由、待遇平等”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实行特聘工作证制度,落实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各项待遇。2002年,吴江启动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一是“百名硕士计划”,3年投入500万元选送122人攻读复旦、同济、交大等11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二是“千名紧缺人才培训进修工程”,与上海、新加坡名校联合举办国际职业经理人培训班、总经理高级研修班,目前106人获得国际职业经理人(IPM)认证资格、526人获得人事管理岗位资格证书;三是“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高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地方职称评审,已完成4200多名专技人才9个专业系列的培训评审。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专门人才8万多人,20所大学院校、20个科研院所与100家民营企业建立联系制度,有力促进了经济、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作者:朱民 中共吴江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