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四日,根据中欧双方达成的协议,悬置数月的“卡关”难题凭借“各自分担”、“增配额”、“预借”等关键字眼得以顺利破解。八千余万件滞港纺织品全部进入欧盟市场。但是,随即有人对中国“预借”明年配额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寅吃卯粮”,“今年的高兴是在预支明天的幸福”。悲观主义者则进一步对明年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做出了不太乐观的估计。
对此,谈判的中方主将,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拿出一大串数字算起了“经济账”。
“预借”之惑怎么解?
“事实上,预借的配额只占我们出口量很小的一部分。套头衫预借了明年的百分之五,裤子预借了百分之二点六三,胸衣预借了百分之二点五七,三个类别所有预借的加起来也不过就是两千四百多万件。所以不论是从总体算帐还是分类算账,都不会影响到我们明年的出口。”细细算账的薄熙来俨然一个精明的“账房先生”。
薄熙来说,根据《磋商纪要》,对于滞港纺织品,中方承担四千三百五十万件,欧方承担一万四千四百一十八万件。“欧方承担了绝大部分”。欧方承担部分将通过增加今年的协议量解决;而中方承担部分则通过从棉布协议量“类转”和“少量预借”明年配额的方式解决。
“预借的量很小”,薄熙来指出,“预借的纺织品类别实际上就三项,一个是套头衫,一个是裤子,一个是胸衣。预借量占三个类别明年出口总量的百分之三,占七类卡关产品出口总量的百分之一点七,而这七类明年可以出口到十四亿件”。
“中国是在上海协议规定数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亿四千万件出口”。“两千四百多万件的预借,是在欧盟同意增加我们出口数量一点四亿件的基础上做出的,对中国企业有账算”。显然,薄熙来的“账”算得很明白,而中国明年对欧纺织品出口的基数也的确更大了。
协议到底怎么说?
中欧达成协议后,各界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五五分担”的提法之上,却忽略了协议的其他条款。薄熙来澄清,协议中达成的解决方案包括了几块内容:
一是对于已经获得许可证的部分,双方将“各自承担己方签发的全部数量”。欧盟在“空档期”突击签发许可证五点三亿件,比上海协议四点五亿件超出了八千万件;而中国方面许可证发放量并未超过议定数。因此,“欧盟单独承担了百分之百的八千万件”。薄熙来形象地将这部分货物的处理方法喻为“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二是对于双方都没有签发许可证的部分,由各方“五五分担”。此部分货物共计八千七百万件,因此,中欧双方各自承担四千三百五十万件。
三是对于在途的一千七百万件货物和其他新增部分,中方将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据此,中方总共承担数额为四千三百五十万件,欧方则承担一万四千四百一十八万件。双方承担的比例分别为百分之二十三和百分之七十七。中方所得不亚于欧方。
是谁造就“账房部长”?
在中欧纺织品问题上,薄熙来“实实在在”为中国企业算起了一笔笔“小细账”。这与平时他给人的“擅长掌控宏观”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此,薄熙来解释说,“搞贸易就是细算这些账,因为我们每一个纺织品类别背后实际上都有几百上千家企业,而且这些企业都养着几百上千号人。对于欧盟,其实也一样。”
今年一月纺织品配额放开之后,中国巨大的纺织品生产能力得到释放。数月间“三级跳”式的出口增长震惊了世界,也震惊了国人。目前,国内市场已经不可能消化中国生产的纺织品,打开国际市场成为了必经之途。
中欧纺织品谈判背后数以万计企业和工人的生计问题,才是真正牵动“账房部长”的关键所在。故此,薄熙来有感而发:“我们在谈判的时候,双方都很仔细,不敢疏忽,因为这涉及到多少人就业。不得不斤斤计较,全盘考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