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实务海运空运陆运综合物流进出口专题工具会议人才数据法规期刊排行
首页 >> 商贸 >> 国际资讯 >> 正文

面对中国企业收购,英国热脸美国冷眼


www.jctrans.com 2005-8-20 10:24:00  国际金融报

  在当今自由贸易体制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并非都能享受到公平的竞争环境,有时明明开出的价格高于其他竞争对手,可到头来却因种种原因被拒之门外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欧美知名企业的并购举动日渐频繁,其屡屡抛出的高额竞价也充分显示了他们对实现其雄心勃勃的海外收购计划的信心。2004年11月,联想以12亿美元的竞价购得IBM的全球PC业务,并跃身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供应商。2005年6月,中国第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对美国同业对手优尼科发出185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同月,国内家电领头企业海尔集团斥资12.8亿美元投身于争夺以胡佛牌吸尘器而闻名的美国第三大家电生产商美泰的竞购之中。2005年7月22日,南汽集团成功收购罗孚。然而,并非所有收购都以中国企业的成功而告终。

  中国企业在美收购频频受阻

  如果说联想在美的并购成功给跃跃欲试的后来者做出了榜样,那么中海油与海尔声势浩荡的并购征程的黯然收场无疑为此平添了阴影。不同的政治环境势必会对这些企业的竞购行动带来不一样的影响,至少在美国是这样

  如果说联想在美国的并购成功给跃跃欲试的后来者做出了榜样,那么中海油与海尔声势浩荡的并购征程的黯然收场无疑为此平添了阴影。不同的政治环境势必会对这些企业的竞购行动带来不一样的影响,至少在美国是这样。在面对中海油和海尔这两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美国各界俨然摆出一副“肥水不流中国田”的架势,哪怕这两家公司给出的条件再好,都抵不过一个妄加的“别有用心”的罪名。数位美国政界人士还将海尔和中海油描绘成危险的外国掠夺者,称他们渴望从美国买家那里抢走有价值的资产。

  终于,海尔在收购价格,两家企业整合的复杂性,以及唯恐美国政界的反对三重压力下,权衡利弊,决定放弃收购美泰,黯然返航。然而,与其同时“出海”的战友中海油的态度却是异常坚定,大有不将优尼科竞到手决不罢休之势。对于如此强劲的中国企业,美国政界撕下了其崇尚贸易自由,重视公开市场重要性的面具,使尽浑身解数从中作梗。

  说到这,或许美国人应该对其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邓肯·亨特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正是他提出要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事件举行听证会。亨特以及他的委员会同僚们带头以郑重的投票方式向人们诉说他们心中所谓的真相,即中国政府之所以大力支持中海油强力介入雪佛龙对优尼科的并购交易是别有用心的,实质上是为了直接控制外国能源储备,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其全球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与美国叫板。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伍尔夫也在听证会上大放厥词:“谁要是相信这只是一起无关国家能源垄断战略的普通商业并购案,那我只能告诉他实在是过分天真了。”于是他们直截了当地要求国会否决中方“动机不纯”的竞购需求。最终,众议院以333票对92票通过了两项与中海油并购案有关的议案,也将时下弥漫于华盛顿那种歇斯底里的反华情绪抖落个透彻。

  见此场景,不由得让人想起当初中海油流露出要进行此项交易的意愿时,美国总统布什的态度暧昧。当时,他并未作出任何表态,一副听之任之的作派。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也就只有一些立法者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令人备感讽刺的是,那些本该叫嚣着大肆抗议的美国贸易维权者这时竟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美国政坛的野蛮干预总算是奏了效,中海油原本自信满满的收购方案也不得不半路折腰。

  “高处不胜寒”冻出美国危机感

  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这令美国坐立不安,美国担心,中国总有一天会超越自己。因此,美国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

  对于此类结果,各界人士除了为中海油鸣不平外,也在纷纷猜测,究竟是什么能让美国政界如此不顾颜面,兴师动众地阻挠中美企业并购交易的进行。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政界之所以反对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公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被收购的企业对美国来说有一定的战略意义,诸如中海油的收购目标优尼科,是美国排名前十的石油公司,对美国而言意义重大。与此同时,收购方中海油70%的股份为中国政府所有,属于国有企业。此外,中国并非一贯支持美国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在中美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政策坚持自主,天然气价格等问题上的态度令美国国会大为恼火,因此国会中一些担心“中国崛起”的议员绝不会轻易将一个对他们而言有着战略意义的大型石油公司交给中国。

  对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室张铁军主任也向本报记者透露,美国与中国之间存在着一种“战略关系”,容易产生一些利益冲突,这使美国担心,一旦中国变得更加强大,美国在处理与中国的这些利益冲突时所持有的砝码将会越来越少。再加上,优尼科是石油公司,而石油属于战略物资,美国当然不会仅仅考虑谁出的钱多就卖给谁。

  当然,中海油与海尔的竞购备受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也并非仅仅因为政治原因。“在美国,制造业的地位是很高的”,华民教授告诉记者,“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看到他们引以为豪的制造业衰落,看到他们的大型公司被国外的公司收购,美国人觉得‘很丢面子’,因此他们千方百计阻挠收购。”

  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中国企业曾进行过173起并购案,其中大多数来自能源产业。为继续保持发展态势,确保其稳定的资源供应的源头,向海外扩张是他们的必行之路。而据美林前首席经济学家估计,在未来两年内,中国还将会进行总价值达800亿美元的并购,相当于2004年70亿美元收购总额的十余倍。

  面对中国总共拥有的7000亿美元的储备金,一些人开始想象,若中国政府打算将其全部用于收购美国的战略型资产,那么这些钱就可以如此使用:6150亿美元买下美国所有的顶尖石油公司后,剩下的钱还足以收购两家在行业中领先的佼佼者,例如波音和洛克希德·马汀公司,总共价值为810亿美元。

  而正是这一笔笔已发生过和还只是停留在想象中的大型并购交易,引发了美国政界继上世纪80年代,日本疯狂并购美国资产后的新一轮争论。沃尔夫亚洲集团首席执行官大卫·沃尔夫说道:“历史又重现了。不管中国是否得到了优尼科和美泰,它都将和美国竞争。”

  张铁军主任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曾掀起了一股购买美国资产的狂潮,一时间大多令美国人引以为豪的资产都落入日本人手中,当时,日本人扬言要“买下整个美国”。这对美国人的震动很大,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美国人绝不会轻易将对自己有着重要意义的资产出售给外国公司。

  然而,与当初美国对日本人并购其资产的担忧不同的是,尽管中国对众多美国企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却没有什么人愿意出面为中国辩护,以缓解目前的尴尬局面。关键还是因为美国惟恐中国崛起为地缘政治大国并与其进行经济较量,始终把自己困在将中国妖魔化的框架而无法自拔。

  为此,张铁军主任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总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一种危机感,一种害怕被别国超过的思想。在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下,中国近年来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这一切令美国对中国有一天会超越自己的担心日渐强烈。因此,美国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

  欧洲国家更关注经济利益

  英国目前正在进行产业转型,由从前的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为以服务业为主。因此,他们很愿意将一些效益不好,亏损严重的企业出售给国外的公司

  比起中海油与海尔在美国遭受的种种不公待遇,上汽可谓是被泡在蜜罐里,赚足了面子。在英国,被誉为英国汽车工业“教父”的罗孚因一直经营欠佳而濒临破产,在寻求破产保护前,英国政府和公司管理层为了能让上汽拉罗孚一把,英国政府出钱出力,向罗孚提供1亿英镑的过渡贷款承诺,连首相布莱尔也按捺不住,频频打电话给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极力促成此事。尽管罗孚最终卖给了另一家中国企业南汽(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但综观整个并购案可以发现,在英国,并没有谁担心罗孚被中国企业收购可能会威胁英国的国家利益。

  这让人不免生疑,英美均属英语国家,在不少重大的国际事务中也站同一立场,但为何在对待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一事上的态度却如此迥异。

  为此,华民教授表示,英国之所以在对待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浪潮的态度上要好于美国,主要原因是,英国目前正在进行产业转型,由从前的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为以服务业为主。因此,他们很愿意将一些效益不好,亏损严重的企业出售给国外的公司。

  事实上,近年来由于油价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英国制造业成本越来越高,制造企业的产出和利润一再下跌。同时,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导致的世界经济复苏速度减慢使原本已十分脆弱的英国制造业再遭重挫,世界市场对英国商品的定单持续减少,公司被迫裁员以降低成本。据英国工业联合会此前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仅在2003年上半年,英国制造业大约损失了6万多个就业机会。

  拿伦敦为例,过去伦敦的制造业十分发达,一度是世界最大的港口城市,繁盛时港口工人达14万人。经过几十年的改造后,现在,伦敦的传统制造业和老港口运输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发达的金融保险业、繁盛的文化产业、高等教育和雄厚的科技研发力量,以及异常活跃的旅游业。

  针对英美在处理中国海外并购热潮问题的不同做法上,伦敦经济咨询公司“资本经济”的首席国际经济学家朱利安·杰索普则表示,英国在对待海外公司竞购的态度才是正确的,而美国的做法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国外直接投资有助于降低美国巨额的预算赤字。就连美国国内媒体也认为,美国国会的举动完全是“情感超越理智”。

  外界评论

  《华尔街日报》:

  以安全问题驳斥这一交易是站不住脚的。优尼科的确是美国公司,但它的资产多半位于亚洲,并且服务于亚洲市场。而且,这些资产多半以天然气形式存在,而非美国求之若渴的石油。优尼科在墨西哥湾拥有石油业务,但这部分供给只占美国消费的极小一部分,并且也不太可能被中断。或许有其他安全问题有待探讨,例如优尼科旗下属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原油接收站。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剥离方式解决。因此,优尼科被一家中国公司控股,不会对美国安全形成威胁。

  路透社:

  埃克森美孚的首席执行官雷蒙德表示,如果美国否决中海石油的要约,将是一个大错误。“你必须要有自由贸易,”雷蒙德在路透主办的一个能源峰会上发表讲话称,“如果横加干涉的话,最终我们所有人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经济学家》:

  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妨碍中国发展,以及阻止中国寻求其发展所需能源的行为不利于全球的发展与稳定。这种卑劣的行为是注定要失败的。

  《今日美国报》:

  当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提出收购优尼科后,华盛顿的警告之声就不绝于耳。其实,优尼科的石油供应在美国市场只占不到1%,其70%的石油储量都在亚洲,优尼科公司基本上是一个总部碰巧设在了加利福尼亚的亚洲能源公司。中海油答应不会将优尼科公司在美国生产的石油转移出该国,因此,基本不会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

  英国《金融时报》:

  中海油竞购失败,其意义显然超越了一宗简单的并购交易,所揭示的东西涵盖经济、政治、战略、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

  英国《金融时报》:

  尽管美英都是英语国家,历史上沾亲带故,如今又在许多重大国际事务中“并肩战斗”,但英国对待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攻势的态度,却与美国有着很大不同。

  《亚洲华尔街日报》:

  中海油购入美国资产并无不妥,而即使优尼科被中海油收购,亦不会影响油价,现在收购失败,损失的是优尼科股东。反对中海油此次收购的人是“中国妄想狂”。

  《华盛顿邮报》:

  美国国会基于保护主义阻挠中海油收购美国公司,欠缺理据。该报还认为,即使中海油由中国政府取得贷款亦非问题,反正它以高价收购,使优尼科的股东得益,其工人又能因此保住饭碗,何错之有?

我要说两句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贸易问答】【物流信誉】【下载物流通】【评论】【推荐】【打印】【收藏】【关闭
  相关连接
  一周报道 ·船公司近期航线动态一览  ·2006年中国物流业十大事件  ·北方龙吐明珠——记大窑湾保税港区  ·将洋垃圾堵在国门外  ·让更多的客户找到你  
·阿联酋航空网络货物销售..·FOB/CIF/CFR..
·货运代理揽货技巧·让过去过去 让未来到来
·货运险在互联网时代的革新·对海外代理协会组织的研究
·二OO七,中国物流“大..·国际顶尖物流盛会设宴申..
·国际顶尖物流盛会——慕..·明年4月休闲之都迎休闲..
·首届股市民间高手大赛颁..·刘枫同志出任中国中小企..
行业搜索热词排行: 物流访谈 揽货 走货 广交会 物流年会 海运费 商业网站100强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实用工具
 07年海关税率:
 海运大辞典:
    船东名录 NVOCC
    报关代码 里程查询
    危险品名 更多>>
   资讯排行榜
     最新热讯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最热帖子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PK物流任你问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支付方式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友情链接
JCtrans:中国站English
JCtrans版权所有200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