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加拿大《环球华报》报道,8月16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加拿大贸易评论》(Canadian Trade Review)中,加联邦统计局官员指出,加中双方在贸易统计上两年相差30亿加元,其中间接贸易是造成这种混乱的主要原因。
这篇题为“2002-2003年加拿大与中国商业贸易协调研究”的论文,作者是联邦政府统计局国际贸易处官员布汉特里兹(Sandra Bohatyretz)和桑塔罗萨(Bruna Santarossa)。该文通过相当翔实的数据和举证,对近年来加中双边贸易的发展、变化和成因进行了颇为缜密的分析,并对今后加中贸易的前景作了展望。
作者指出,加中贸易统计存在很多不同之处,造成双方对其贸易情况的不同解释,而导致结论上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用更接近双方认同的基数进行计算,才能得出更为准确反映实际状况的结果,也才能消除一些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误会。总体来看,间接贸易是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2003年中国成为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次将日本取而代之。过去的十年,加中贸易增长了5倍,即从1993年的48亿加元增至2003年的233亿加元。自1993年以来,加拿大与中国记录在案的贸易赤字增长了8倍,到2003年达到138亿加元。
作者强调,两个贸易伙伴各自的统计出现差异,这是不足为怪的,也是常有的事情。例如在理论上,加拿大统计的对华出口与中国统计的进口是相等的,因此这不应成为问题。
加拿大与中国公布的统计差异是非常明显的,2002年中国公布的进口贸易数量超过加拿大公布的出口数量,两者之间的差额竟高达16亿加元。2003年,两国之间统计上的差额为14亿加元。同样,在2002年,加拿大公布的进口数量超过中国公布的出口数量,数额达92亿加元,2003年其差额竟高达107亿加元。
作者认为,出口数字与进口数字相比更具可信性,调整方法有利于消除双重计算。另外,价格标高也会使分析复杂化,比如商品的再出口就会增加其价值,因为从对方重新出口的商品不再包含在进口统计中。在加中贸易之间,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但不如香港与美国间接贸易明显。
加中两国对商品价格的计算也有不同,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并加以协调,加拿大对华贸易赤字就会小于公开报道的数字。例如2002年加拿大发表的对华贸易赤字为118亿8500万加元,如果考虑到综合因素后的协调统计,应为82亿4500万加元,减少31%;2003年公布的为138亿1100万加元,协调统计应为103亿3700万加元,减少25%。
因此,这样一种通融兼顾的研究方法更为科学,有利于加中贸易关系更为平衡,同时也有利于未来加中贸易关系更为健康良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