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31日,“第三届东亚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JosephStiglitz指出,日本在东亚经济中的领头地位已经逐步瓦解,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正在形成。
JosephStiglitz指出,竞争和合作是相辅相成的。1985~2003年,东亚地区的贸易总量增长了7.8个百分点。东亚经济体之间的相互投资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韩国、日本和东盟十国共有20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达7.44万亿美元,与北美和欧盟持平。因此,在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时机已经成熟。
目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有两个发展方向。其一,由中国领导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这被东盟国家所支持。另一个方向就是由日本领导,与东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由于亚洲地区不同经济体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差异很大,因此,单个经济体的发展对提升亚洲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显得更为重要。
2001年5月,中国签订了《曼谷协议》;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订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目标是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同时,中国的投资合作、信息产业、金融和服务部门也进一步发展。通过这些努力,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直接倡导者并正在发挥领导作用。
日本一直希望在亚洲处于领导地位。2003年在东京举办的“2003东盟峰会”上,日本计划在东亚制定经济合作协议。但是,由于日本国内各利益集团的反对,该项谈判进展缓慢。日本和泰国的农产品谈判中,日本的谈判代表坚持不开放日本的大米市场;日本在与菲律宾劳务输出谈判中,日本完全限制菲律宾劳务人员进入日本的数量。日本的谈判进程,使人们不得不怀疑其建立经济合作区的领导能力。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缓慢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亚洲金融危机使日本经济濒临崩溃。目前,日本完全依赖中国的需求增长提升其国内经济的发展。《2000年日本贸易白皮书》指出,日本领导建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内的改革进程。换言之,日本经济走出困境需要其他亚洲国家的帮助。日本认为,加强区域合作不仅限于经济和贸易领域,应该涵盖政治、外交和安全领域,进行全面的合作。
JosephStiglitz认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应该坚持逐步发展的原则。首先从经济和贸易入手,当投资、自由贸易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时,再考虑向新的领域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日本提倡的全面、快速的发展模式很可能激化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导致合作失败。
JosephStiglitz对中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发展策略提出几点建议:(1)将泰国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目前,中国在泰国投资设立的企业运营良好,构成了泰国经济和政治的重要部分。中、泰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顺利。泰国有6000万人口,是一个相当稳定和标准的市场。在泰国,日本的竞争领域限于数字技术、汽车、机械等;中国的优势在家电、文化产业和纺织品领域。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泰国具有优先权。(2)将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作为第二选择目标。印尼和越南人口多,但市场发展不规范,中国在这两个国家的投资还没有形成规模,中国政府应该在能源和原材料的合作上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