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IC)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从2000年到2004年的4年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和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可见,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中国集成电路领域的企业将迎来极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把握方向,找准发展关键,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徐小田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给记者提供的资料中显示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在2000年到2004年间,规模扩大了3倍,在全球IC产业中所占份额也从1.2%提高到3.7%,其中2004年集成电路产量达211亿块,提前一年达到"十五"计划目标,销售额达到545.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55.2%。另有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内地的IC设计企业不断增加,2000年到2004年,企业数量增加了4倍,达到476家,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1.3%,全国IC设计人员达到1.8万人。
但是,我国设计开发的IC产品门类及其产业化步伐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持续增长:2004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583.7亿块,价值546.2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33.9%和52.6%;贸易逆差为446.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49.6%。进口额占当年我国进口总额(5614亿美元)的9.7%,是当年我国石油及各类成品油进口总额的1.3倍,是各类钢材、铁矿砂及其精矿产品进口总额的1.6倍。
这种供需矛盾主要源于市场需求的旺盛。国内集成电路市场的最大产品门类是微电子器件,2004年全球计算机生产能力向中国内地的转移,尤其是笔记本电脑产量的上升,使得通用CPU市场的增长率高达69.6%;彩电、洗衣机、空调、冰箱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及通信类电子产品,对单片微型计算机(MCU)需求量极大;通信设备市场及MP3等数字消费类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数字信号处理(DSP)市场的增长。据统计,2005年,中国一举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在全球1754亿美元的IC消费市场中,占据了约20%的份额,相当于343亿美元的消耗总量。另据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芯片总需求将达到500亿美元。
自主知识产权缺乏
中国市场对IC需求旺盛,中国的IC产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中国的IC企业的设计、生产水平与国外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行业的产业链一般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三个层次。尽管这几年我国IC行业自主研发水平迅速提升,但是仍处于行业链的中低端。我国多数的IC企业规模小,产品和技术大多是低档次;IC制造企业的大量生产技术和设备主要从国外引进,缺少自主更新改造能力;高档IC产品多数依赖进口;由于整机制造企业和IC企业长期分隔,制约了有关技术的发展,前沿的IC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仍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严格控制;支撑业发展滞后,IC生产线设备、仪器和材料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尚未改变。
从知识产权拥有情况看,截止到2004年底,IC行业已公开的国内专利申请量为2.7252万件,其中国内申请量为5536件;在世界集成电路领域,中国申请的专利数仅占1.74%。而且,我国的很多技术专利是从属专利,要依附基础专利,最终"发言权"还在他人手中。这种局面对中国的IC企业发展极为不利,大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拥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大量技术被他们垄断,要使用他们的技术必须支付高昂的许可使用费用,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IC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知识产权缺乏成为中国IC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不但长期的"代工"现象不利于中国从"制造"走向"创造",而且,频繁发生的涉外知识产权诉讼也影响中国企业的声誉,将会严重影响中国IC企业的发展。
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专家指出,自主知识产权是形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市场的争夺,技术的超越,其焦点是知识产权的创造与保护。要拥有知识产权就要创新,从产品的开发到IC设计、制造和制造设备的开发,到基础技术的研究,都要大力创新。
徐小田介绍,要提升中国IC产业的知识产权竞争力,要从国家、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来确定努力方向。政府主要在法律、政策上给予支持,从宏观上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行业协会而言,主要是要加强引导。中国的IC产业还在发展的幼年时期,非常需要引导,要引导企业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创造、转化激励机制,在熟悉国内外知识产权状况的前提下,确定知识产权战略,选择自身发展的路线,一方面避免重复开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大胆创新,创造自主的知识产权。对于企业来说,要以知识产权切实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注重人才资源的保护,通过IC知识产权战略来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密切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联合科研基地,形成合作和共享资源的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