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国轧制钢材的出口量激增54%,一些亚洲钢铁生产商以宣布降价作为回应。8月下旬,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大幅下调了其第四季度钢铁产品价格,各类产品价格平均跌幅达到8.6%。中国钢材出口量的激增与钢材价格下降,这两件事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钢铁价格的变化,反映出供求的变化,钢铁价格下降趋势,反映出产能过剩。据统计,目前我国粗钢产量达16486.37万吨,同比增长28.25%,钢铁生产整体呈高增长态势;由于总体产能增长过快,上半年粗钢产量净增3631.6万吨,为历史同期最大增量。而同期国内市场钢材资源量为17476.59万吨,同比增长仅15.73%。4月份以来产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5月份表现尤为突出。日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首次表态,认为,目前的产能过剩正是导致最近几个月国内钢价持续下跌、出口大增、部分企业面临亏损的根本原因。
今年1至4月,我国钢铁行业利润增长19.2%,列新增利润前五大行业的第四位;1至5月,钢铁行业实现利润增长29.8%,超过煤炭、化工行业,成为新增利润行业的第二名。利益驱动使国内钢铁投资呈高速增长态势,而企业的新建产能又在随后时间集中形成,于是出现供大于求的“窘境”。
国内产能过剩就要大量出口。2004年,中国钢铁第一次成为净出口商品。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钢1482万吨,同比下降34%,出口钢1714万吨,同比增长177%,实现净出口钢232万吨。中国钢铁出口的大幅增加有效地向外转移了部分钢铁供给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供过于求的程度,但是,尚不可能完全消化钢铁产能过剩。
从钢铁生产成本看,中国钢铁生产主要原料和其他原料方面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要高一些,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但是,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较高(50%左右),使得中国钢铁行业在原材料成本方面相对较高。中国政府取消钢坯的出口退税和降低钢材的出口退税,税率的变化将会削弱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此外,钢铁产业政策强化环保等措施将会使得原来外部化的成本内部化。可以说,中国的钢铁与国际钢铁业生产成本优势在逐渐缩小。
从国际市场来看,国外的钢铁需求很难为中国庞大的钢铁出口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容量。如果要达成国内供需的平衡,需要中国在未来几年中每年净出口钢1500-2000万吨,这就需要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量增长率达到2.5%至3%的水平,在国际权威机构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将出现回落的情况下,钢铁的消费量要保持在3%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中国钢铁在如此庞大的生产量下,必须有相当一部分产品选择出口,预计今年就将超过2000万吨,这必将引起主要出口市场(同时也是主要产钢国的韩国、美国、欧盟)的强烈反应。可以说,中国不可能通过钢铁的净出口来消化扩张的产能。
从中国钢铁的生产设备看,中国先进的钢铁生产设备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冶炼技术也是跟在国际先进水平之后。我国在钢铁技术开发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在技术积累上也是明显的薄弱,可以说,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技术进步,达到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总体来看,解决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必须加快国内钢铁企业的重组和兼并,提高集中度。企业应适当压缩产能,把着力点放在优化产品结构、节能降耗以及转变利润增长方式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拯救”疲态初显的中国钢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