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8日电 银河证券高级研究员田书华在最新一期《瞭望》周刊上载文指出,中国是钢铁大国,却并非钢铁强国,这其中,产业集中度低及带来的种种问题成为关键。如不尽快重组,中国钢铁业很可能成为世界钢铁业巨头跨国并购的目标。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粗钢产量达2.73亿吨,表观消费量3.12万吨,钢材产量、消费量及进口量也均居世界第一。但与此同时,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低也很明显。有关统计显示,2003年,全球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有47家,其中日本4家其钢产量占日本钢产量的74.29%;美国4家,占美国钢产量的54.50%;韩国2家,占韩国钢产量79.80%;欧盟(15国)7家,占欧盟钢产量的87.46%;而中国共有13家,只占全国钢产量的44.48%。而且,最近英国《金属通报》公布的2004年世界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序中,在全球前十大钢铁公司中,中国钢铁公司仅有上海宝钢一家,且排名至第六位。
中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导致了中国钢铁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和质量较低、资源消耗较高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销售方面与上下游的谈判能力较弱,大大降低了中国钢铁业在国际钢铁市场中的竞争力。
“大而弱”导致产业脆弱
产业集中度低导致了很多问题。首先,钢铁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一方面国内钢铁企业的主导产品螺纹钢、小型材、中型材、线材等钢材产品(长线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利润空间较小;另一方面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难度的产品(如不锈钢板、硅钢片、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等)生产能力不足,需要大量进口。
目前中国长线钢铁产品的自给率已超过100%,但钢板只有七成左右,热轧及其他表面处理的薄板等产品进口占了中国钢材进口的2/3,冷轧、镀锌、硅钢板的进口依赖度一直在50%左右。尽管2004年中国钢材进口大幅降低,但板材进口占钢材进口量85%以上的格局仍没有改变。而且,产能仍在继续扩大的长线产品,由于受国内基建项目尤其是建筑业的影响较大,一旦建筑业的需求下降,这类产品更将供过于求。
其次,钢铁生产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从生产布局来看,目前我国除西藏外,都有钢铁企业。近年来,全国钢铁生产企业从十年前大约600家,迅速扩张到目前1000多家,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设备老化,国际上许多淘汰的工艺和装备在这些企业中大量存在,这就必然导致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特别是钢铁业物流是大进大出的,我国又不重视海河运,过分依赖铁路更造成运力紧张。
再次,中国钢铁产业较低的集中度加剧了钢铁业的波动性。
钢铁业的波动性在钢铁行业内普遍存在。为了与上游形成市场垄断的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强大的钢材用户在力量上形成抗衡,国际钢铁行业不得不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超大规模合并来建立大型钢铁集团,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钢铁行业发展态势,减少钢铁业的波动。
以铁矿石为例,目前全球75%的铁矿石生产量和贸易量都集中在世界前三家铁矿石供应商那里,使得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砝码较重,话语权较大。相比较,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却非常低,这样就导致我国钢铁公司或进口商在进口铁矿石时不考虑行业的整体利益,进口市场无序化,甚至国内各进口方之间的相互竞价,这样在国际市场上很难用一个声音说话,从而导致铁矿石价格的提高。
另外,由于中国钢铁业集中度比较低,受各种影响就比较大,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钢铁价格的大幅波动,例如2004年四五月份中国钢铁价格的大幅下跌。可以说,中国钢铁业“忽冷忽热”“暴涨暴跌”,与产业分散有最直接的关系,其最终结果就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足,进而影响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
重组再造强国
国际、国内钢铁业的历史经验证明,企业重组是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的一个重要方法。
重组可以有效地提高钢铁集中度,打造大型的钢铁公司,确立钢铁强国地位。钢铁企业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是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一种大趋势,也是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和突破口。100年来,全球钢铁工业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重组,前三次的钢铁业重组分别确立了美国、日本、欧洲的钢铁强势地位。
目前世界正在进行着第四轮的钢铁业重组活动。2001年2月20日,法国阿塞勒、卢森堡雅贝德和西班牙阿塞拉西亚钢铁宣布合并,组成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阿塞勒集团钢铁公司。2005年3月13日,拉克希米·米塔尔宣布:重组伊恩帕特国际集团和LNM集团将美国国际钢集团公司收归名下,米塔尔钢铁公司成为世界最大钢铁集团公司。
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钢铁企业的国内并购已基本实现,正在向跨国并购迈进。相比之下,产业集中度较低的中国钢铁企业如不加快自身整合速度,就很可能成为跨国企业并购的目标。要发展壮大,中国的钢铁工业必须进行重组。
钢铁企业之间的重组联合,不仅使企业规模和竞争力做大做强,也有利于实现区域钢铁工业的合理布局,避免重复竞争,实现协调发展。而且,当前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已经到了必须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来推动产品结构和工艺装备结构调整的阶段。如果问题不能很快解决,各钢铁企业势必从自身角度考虑发展,新的一轮重复建设就来了。
重组也是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要求。酝酿已久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已大体制订完毕,并已上报到国务院。这是中国建国以来第一部钢铁产业政策。《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密切相关,旨在限制过度的竞争局面。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钢铁产业集中度不足,企业在价格、投资、技术改造方面存在过度竞争现象。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促进中国钢铁产业的长期健康地发展,国家制定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这将标志着中国钢铁业的并购重组时代已经来临。
重组难点
由于中国现有的钢铁企业多数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重组基本是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之间资产的划拨调整,并不是严格市场意义上的重组,因此协议转让股份和国有企业之间无偿划拨会成为主要操作方式。而无论是无偿划拨还是协议收购,企业并购受中央和地方政府行政力量的干预都很大。
所以,企业间的并购实质上就是一个国家和地方政府利益协调的过程(比如鞍钢并购本钢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协调)。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对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不受短期利益诱惑,为中国钢铁业的长远发展而作出适当让步。
具体讲,重组难点有两方面:其一,管辖关系、税收问题复杂。钢铁企业管辖关系复杂,既有中央企业,又有省属市属企业,如果重组成一个更大的企业,复杂的利益冲突给资产重组造成了巨大障碍。这似乎已成为所有国有企业跨地区跨部门重组的顽症。
其二,人员安排复杂。重组所产生的大量冗员以及拥有实质性管理权的高级经理人员的安排问题,也将成为钢铁产业整合的难点所在。钢铁业的合并重组最难的是人员的安置。
可见,中国钢铁企业的资产重组需要高层的政府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和研究决定,这不是某几家企业自己能决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