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肥市场从2003年第四季度起开始回暖,主要化肥品种价格在跌宕起伏之中逐步走高,广大农民叫苦不迭,引起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2004年,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发了近30道“金牌”干预市场,抑制价格这种力度前所未有,但没有发挥治本的作用年伊始,虽有新的道道“金牌”,但化肥价格继续小步攀升,化肥继续成为新闻媒体、全社会关注热点商品之一。化肥热,主要热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 化肥涨价问题
1998年底,国家对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取消指令性计划,衽市场配置资源,之后的四年里,化肥进入买方市场,价格跌入底谷,尿素出厂价最低时只有850元/吨。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形成了优胜劣汰机制,在计划经济暑期所形成三条渠道(供销社、农业“三站”、生产企业),许多企业都因成本高、经营利润薄、入不敷出而被被淘汰出局。比如1998年以前,我国有800多家中小氮肥生产企业,而到2003年底只剩下不到500家。这时,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都在苦苦支撑,处于无人管无人问的地步。这期间,我国北方地区连续三年大范围的干旱灾害以及农民种粮效益低,对土地投稿的积极性也有下降。
2003年以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采取“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提高了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化肥市场也逐渐开始回暖,渐渐进入卖方市场,价格也在逐步回升,应该说这时候的化肥价格上涨也是恢复性。没有达到1995年历史性的最高价,当时进口磷肥零售价高达3400元/吨左右,尿素的零售价达2400元/吨左右。
化肥涨价有一定市场规律在发挥作用,对农民确实也增加了支出,但从整体来说,不象在关部门所反映的和有关媒体所说“把国家给农民的优惠吃了”,这未免有点偏颇,以当前尿素市场零售价1860元/吨为例,比2003年初涨300元/吨左右,平均每袋化肥(50公斤)涨价20元左右,农民每亩年用化肥量是不变的,不会因涨价就会多用肥,因此,涨价对农民的影响是有限的。从涨价原因分析,对生产企业来讲,受煤、电、油、气、矿石、合成氨等原料的大幅涨价的影响,仅煤价就上涨了400元/吨左右,成本加大,自然水涨船高,而且还要承担技术改造、设备检修以及离退休职工多、历年亏损弥补等开支;对流通企业来说海运、路运、仓储、装卸、包装、堆存、利息等费用都在节节升高,国家对批零差价又有严格的限制,为降低成本,减少环节,一般都采取的是一级批发或批零结合,生存的空间已经非常狭小。对生产、流通企业来讲,经过连续几年的苦苦支撑,终于盼来了好的年景,有些利润是可以理解,但赚取暴利是不存在的。主要因为我国化肥流通体制改革以后,市场化进程比较快,从全国市场看,市场竞争是比较充分的,供求双基本平衡,囤积聚奇、牟取暴利的现象难以发生。
二、化肥限价问题
为干预化肥价格上涨,国家有关部门从2004年3月份开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限价政策,特别是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应该说对化肥上涨过猛起到了遏制作用。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今年春季的化肥市场价格小幅节节上扬,尿素从年初的1750元/吨,到目前最高的1860元/吨。尿素在国内是需求最大,深受农民喜欢的主要产品,也是我国化肥市场的晴雨表,因此 ,尿素无论是出厂价,还是销售价,国家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为什么在限价的情况下,仍出现价格上扬的情况呢?主要因为:一是去年10月份,尿素处在高价位,购进价高达1800-1850元/吨,经过将近半年的淡季储备,各项成本增加较多,一些经销商的经营压力增大,不敢轻易降价;二是在市场竞争充分的地区价格比较低,限价执行力度大、检查严格的地区,为避免麻烦、造成一些经销商不发货过去,常常会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反而会发生价高的现象;三是限价政策执行不到位。由于国内化肥市场化进程比较快,经营化肥的主体增多,集体、民营、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特别是民营、个体经济在经营过程是有极大的灵活性,有无票据不管,一手钱一手货,货款两清,对国家的限价政策基本可以不管不问,可以任意加价,即使被检查也查无实据;而国营、集体企业就不同了,自身管理严格,各项手续齐备,若有违犯的一查一个准。四是对生产企业来讲,最高限价1650元/吨,而有些生产企业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其它经销商必须通过其自身的销售公司购货,多此一个环节,价格每吨就上涨100多元。另外,在物价部门对企业加强价格检查力度后,生产企业一般采取的是先付款最后统一结算,但按最高限价结算的几乎没有。因此,在业内把国家限价形象地称为“三管三不管”,即:管住流通、管不住生产,管住集体、管不住个体,管住批发,管不住零售。这种限价政策,实际造成了新的不公平竞争。另外,检查的力度受种种因素的制约,难以年持久,也难以实现面面面俱到,因此,管住局部,影响不到全面,管住一时,管不住长久,加之在检查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人情等因素的影响,查多罚少,只查不罚,也导致限价政策难以真正全面落实,听起来是保护农民利益,为广大消费者着想,但执行起来却显得苍白无力。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也是化肥市场在限价的情况下,仍然在步步攀升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经营主体比较单一,采取紧急措施,对价格的限制,可以发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主体不明确,往往就会导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在当前化肥市场条件下,要实现价格的稳定,本质就是“疏”和“堵”的问题,只疏不堵或只堵不疏都不能发挥有效作用,要疏堵并用。比如,目前的限价政策是分品种的,不管购进成本,一律执行统一政策,未免限制过死,近距离采购和远距离采购的运输成本是不一样的,如果销区内实行综合作价,以丰补歉,既可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又可以避免调拨资源短缺而导致价格上涨。
三、化肥直补问题
面对化肥在国内市场受种种因素影响,销售价格在高位震荡,政府所采取的相关措施难以立竿见影,农民的切身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媒体和有关部门打抱不平,以及国家高层领导越来越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业内人士提出对农民购买化肥实行直接补贴的办法,无疑这是一条非常好的建议,可以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而且简捷有效。但仔细分析,又难以实现。目前,我国耕地面积按17亿亩计算,如果每亩直接补贴20元钱,国家财政就要支出340亿元,而对农民却是杯水车薪;如果每亩补贴100元,1700亿的财政支出在我国经济实力还不能达到的情况下,国家财政确实难以承担,即使各级财政承担,也难承受。据测算,我国化肥市场年销售量总值在1700亿元左右,如果那样做,倒不如直接把化肥无偿提供给农民使用但又会暴露出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如果实行直补,取消所有政策,彻底放开市场,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价格狂升,反而会导致直补政策的失败,将会陷入越补越涨、越涨越补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在直补政策行不能的情况下,就要考虑制定和完善现行的有关化肥政策。
四、化肥运输问题
目前,在我国铁路运输只能满足总需求47%的情况下,铁道部一直坚持对化肥实行优惠运价,每年化肥的运输量高达6千多万吨。为此,铁道部每年 为化肥运输补贴高达50亿元左右,但化肥运输依然是化肥流通的制约因素之一。往往在化肥使用旺季之前,许多企业要亲自跑步前进,拿到部长令后方能解燃眉之急。在有的地方,优惠运价内的车皮几乎没有,大多都采取的是暗箱操作,一手钱,一手发运,优惠运输价的政策已成为某些当权者产生腐败的温床。
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我国化肥运输力紧张,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主要因为:化肥交叉运输的现象非常普遍,甲地产的肥运往乙地,乙地产的肥又运往甲地,而化肥厂的同质化程度又比较高,特别是尿素、无论大型生产企业,还是中小生产企业,有效养分含量都是46%,优质复合肥的氮、磷、钾的含量都是16-16-16,区别不大。许多生产企业为开辟外地市场,一般采取的都是本地销售价高,外地销售价低,更增加了化肥流向相互交叉。从我国化肥生产企业的规模看,年产百万吨的企业就可以属于大型化肥生产厂了,但百万吨的生产规模,要想占领全国化肥市场未免有点蛇吞象了。因此,如果国内化肥生产企业首先立足本地市场,多余部分再外销,既可以创造区域性的市场品牌,树立稳固的消费群体,又可以降低市场风险,还能够缓解铁路运输的压力。在这方面大庆尿素已经走在了前面,在黑龙江、吉林市场,大庆即使价格高,也是农民首选品牌,其它外地尿素在当地市场只是起着一些拾遗补缺的作用,很少能与其竞争。因此,在当前铁路运输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解决化肥同质化交叉运输的现象,是解决化肥运输瓶颈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结合某一省份、区域化肥的资源、品种、需求情况,对多余部分的资源可以外运,而当地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则限制其向外运输。这不是限制市场充分竞争,而是目前我国铁路运力紧张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化肥运输中所存在的浪费现象。
五、化肥储备问题
为保证化肥市场供应,稳定化肥市场供应并妥善处理化肥商品全年生产、季节性施用的特点,2004年底,国家首次建立了化肥商业淡季储备制度,储备量在600万吨左右,实行应邀招标的办法。从今年春季化肥供应情况看,这项制度对保证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市场供应充足,没有发生前两年个别地方所出现的“肥荒”现象,特别是对2004年第四季度化肥市场进入淡季价格大幅上涨发挥了强有力的抑制作用,从而实现了今年春耕期间价格基本是小幅上扬,许多品种都没有突破去年月份的价格。
在储备问题上发生两种比较明显的争论,即储备放在生产企业好,还是放在流通企业好。这里先不评论,先看看我国化肥资源分布。
国内化肥生产企业分布不均衡,比较大的生产企业多数都集中在西南、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用肥量较小,而华东、华南、华北、东北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用肥量大,化肥资源都比较匮乏。一方面如果把储备放在生产企业势必存在一个跨区域、大距离运输的问题,但由于铁路运输瓶颈的制约,很可能会发生到旺季的时候运输集中,不能及时发运的现象。第二,目前国内化肥生产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全国市场覆盖率低的现象。任何一家企业对市场都不能产生绝对的影响。第三,虽然,有些生产企业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点,但多数网点都是沿铁路线设立的,有线没面,能保证自己的产品的销售,但不具备对市场、对社会负责的条件。第四,在资金方面,许多生产企业都是上市公司,融资渠道畅通,特别是在化肥牌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基本上每个企业都采取的是预收货款的做法,因此,生产企业资金紧张的现象已经大为缓解。而流通企业可谓是点多面广,特别是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后,一改传统多级批发的做法,而是把终端销售做为重中之重,对市场供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化肥市场处于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在货源上往往是订了合同、预付了货款,肥却迟迟不到,存在网络与资源不匹配的现象。如果把大型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和优秀的流通企业的营销网络、仓储、人才优势结合起来,避免各自为战、单打独斗,从而形成国内化肥市场的主体,是当前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应该说国家建立化肥储备制度为此建立了一个平台,通过政策导向,鼓励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有流通企业之间,实现工商联合、商商联合,通过共同承担国家储备任务,在合作上达到共识,既有利于培养国家此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又有利于培养国内化肥市场的主体,解决目前国内化肥市场弱小散乱的现象。若在国内产生有几个大的联合体,不但对国家保项化肥政策贯彻落实,而且对化肥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六、化肥流通秩序问题
1998年底,国务院对化肥流通体制改革以后,化肥市场流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经营成份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激烈,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种市场化的运作局面,打破了计划时期的沉闷局面,为化肥市场注入了生机。通过竞争,市场更加透明,竞争之中相互牵制,实现了化肥市场的平稳发展。但在当今化肥市场的秩序上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存在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现象。有些较有实力的企业,在市场上采取打价格战的作法,所购化肥平来平走,不考虑运输等各项成本,目的想彻底打败对方。但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做法不但对市场不负责任,而且也对自己的企业不负责。二是假冒伪劣现象泛滥。据有关部门对山东某一地区化肥市场的检查,化肥合格率只有63%,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而且坑农害农,成为化肥市场中的毒瘤。三是市场监管力度较为薄弱。在对市场监管方面,各级政府投入的力量比较大,不但有技术监督、工商,还有农业执法队,但由于化肥市场涉及全国农村各地,存在打击之中的空白点,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另外,也存在一些执法人员把政府赋予的权力变相为收费的现象,只要交了钱,一了百了。四是存在地方保护现象,造成不公平竞争。有的地方执法部门对外地在本区域内的优质化肥在销售旺季,强行采取化验措施,一验就是十天半个月,待结果出来时,销售季节已过,造成其产品滞销。还有的执法部门直接成了不法分子的保护伞。
化肥市场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政策管理职能,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市场规则,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政府的威望和信誉度;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执法者的素质,执法必严,加大对不法之徒的惩处力度,整顿农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七、政策贯彻落实问题
当前,国家对化肥在运输、税收、原料、能源、市场秩序、价格、进出口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在贯彻落实中,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对企业有利的则执行落实的比较积极,比如:税收、能源、运输等;另一种是对企业不利的则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比如为绕开限价,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现象,有的只销售不结算、有的在内部左手倒右手、有的拉拢价格检查部门等等。关键的原因在于市场主体增多的情况下,无论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都是以效益为目的的,没有效益就无法生存。因此,考虑自身的问题多一些,考虑社会的问题则少。特别是在当今化肥市场各路诸候纷争主体不明确的情况下,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缺乏承担的载体。因此,在当前,需要培养化肥市场的龙头企业,通过一定的政策扶持、引导,培育一些优秀企业,形成市场主体,引导市场,保证相关政策的落实。这样,政府对市场调控可以游刃有余,实现市场的平稳发展。比如,这些年国家对进口化肥的控制是比较成功的,对两大进口商的进口化肥按照进口成本,审定销售价格进行管理,形成了到后来国家取消上浮3%、降低差率等新规定时,也都执行得比较到位。
八、化肥进口问题
随着我国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化肥自给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基本上已经结束了上世纪大部分要依赖进口的局面。进口总量、进口品种都在不断地减少。目前进口化肥三大品种钾肥、磷肥、复合肥,主要是受国内资源和需求方面的影响,进口量每年已基本上稳定在1000万吨(实物吨)左右。在价格上与国产化肥之间的差价已经越来越小,这些充分说明国产化肥在质量、品牌等方面都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进口化肥的经营,已基本上没有多少优势。在这方面除了国产化肥生产能力在提高的因素之外,另一方面与国家1998年对化肥进口渠道进行改革也有极大的关系,打破了当时独家垄断进口化肥的局面,实行了适度竞争。这一举措是有效地、成功地。但目前业内有些人士提出要对化肥进口实行统一对外订货,这与市场经济规则是完全背离的。我们在对外统一订货方面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太多了,不透明,被外商牵着鼻子走。因此,我们不能再走回头路了。
九、化肥出口问题
我国从化肥进口大国,到2003年成为化肥出口国,这在国内化肥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在国际化肥市场引起了震动。2004年随着国内化肥市场价格的全面上涨,资源紧张,国家采取了增收资源费的办法对化肥出口进行了限制,减少出口或限制出口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供应,保证需求,无疑非常正确。从长远看,这一政策还应灵活运用。2004年出现化肥紧张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政府重视农业,给农民实施了许多优惠政策,提高了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二是气候条件好,全国范围内没有大范围的自然性灾害,农民基本上是种什么收什么,有投入就有收获。因此,化肥的需求量上升幅度比较大。但从长远看,不一定每年都会有这样好的气候条件。综观我国农业现状,机械化程度低,农民一家一户耕作方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在许多地方还都是望天收,一旦发生大范围的洪涝灾害、旱灾,势必对农民会产生重大影响,对化肥市场供应也会造成影响。2000年至2002年我国连续三年发生了大范围的干旱□导致化肥市场价格跌入低谷。今天在国际化肥市场我们有了一席之地,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化肥市场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因此,在化肥出口方面应该有两手准备,既要保证国内市场的供应,又要放眼国际市场。
十、化肥市场化问题
应该说,目前我国化肥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是比较快的,市场竞争也是比较充分的,政府宏观调控或行政干预是必要的。主要因为化肥和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一样,与广大农民息息相关,而化肥和农产品在流通方式上又有很大的差异性,粮食、棉花等农产品是分散收购,集中销售,属于农产品进城,而化肥是集中采购,分散销售,属于工业品下乡。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决定了农民是弱势群体,非常需要政府来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前面已经谈到,就当今我国的财力,还实现不了对农民购肥进行直补。因此,目前国内化肥市场也不可能完全达到价格随行就市,政府可以放手不管的地步,还必须用政策的杠杆作用来调整。比如,在生产方面,对所需原料、能源、运输提供了优惠政策后,同时就对终端产品提出限价,在对中间环节限定了合理的差率后,就对终端市场实行限价,在有上、下限的框框内实现竞争,这些政策合情合理,但问题是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工作贯彻落实的力度。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比如,目前化肥为农业做贡献的部门,涉及电力、天然气、煤炭、铁路等行业,其它还有银行、海关、仓储、装卸、包装等行业,为支持农业的发展,也可以对这些行业提出要求,凡涉及化肥业务的,如银行利息、海关堆存费、仓储、装卸、包装、陆运等费用统一下浮几个百分点,以减少化肥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动员和鼓励多行业、多部门都来做让利于农、服务于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