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外贸“转”出新境界
www.jctrans.com 2012-2-1 11:05:00 青岛日报
对于一个因海而生、因港而兴的城市,对外贸易给城市经济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消散,世界经济增速缓慢,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外向型经济面临更加严峻挑战。然而,即便面临如此复杂的形势,青岛对外贸易硬是通过加快转型,交出了令人惊喜的答卷。 据最新数字显示,2011年青岛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的560亿美元,直接越过600亿美元区间,一举突破700亿美元大关,达到712.63亿美元,同比增长27.2%。 仔细探究不难发现,青岛外贸变化的绝不仅仅是数字,这些变化遍布进出口的各个层面,转型成果随处可见。 跻身副省级城市第四位 据统计,2011年,青岛完成进出口712.63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其中,出口 400.56亿美元,进口312.07亿美元,分别增长 20.5%、36.9%。进出口、出口、进口首次分别突破700、400、300亿美元大关,增幅分别高于全国4.7、0.2、1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分别列计划单列市第三、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均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位次。 712亿美元意味着什么?如果折合成人民币约4500亿元,几乎相当于青岛地方生产总值的七成,而这个数字也比许多省份全省的总量还大。“进出口700多亿美元,这在过去连想也不敢想。”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2000年,青岛进出口总额才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在短短11年间增长了7倍,这个速度不仅高于全省,还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外贸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据统计,2011年青岛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2万家,比去年增加879家。其中,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105家,比去年同期增加35家。 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数量快速跃升的基础上,青岛外贸进出口在质上同样实现了飞跃。特别是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青岛加大对外贸转方式调结构的支持力度,而企业层面也不断加强自我调整,研发、品牌、营销等各个方面发生了非常可喜的变化,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据统计,去年,青岛一般贸易完成出口200.61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占全市出口比重达50.1%,高于同期全市出口总体增速6.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出口增幅12.8个百分点。 去年,青岛外贸发展的另一重要特点是进口快速增长,外贸发展更趋平衡。据统计,去年,青岛出口完成400.56亿美元,同比增长20.5%,进口完成 312.07亿美元,同比增长36.9%。“进口增速比出口增速快16.4个百分点,进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3.8%,比2010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进出口更趋均衡,而且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不仅如此,进出口产品结构也在加速优化。 去年青岛海西湾船舶出口基地被认定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即墨服装基地和胶南海藻制品基地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胶南市、莱西市和平度市被认定为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基地效应”大大促进了青岛优势产品出口,去年青岛集装箱出口增长60%,轮胎出口增长30%,纺织服装增长20%。 从进口产品结构上看,去年青岛大宗原材料进口快速增长,铁矿砂、天然橡胶、棉花等产品全年进口增长了50%以上,而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同样不断增加。 低成本竞争转向品牌竞争 “盖个厂房,招一帮廉价劳动力,拿个订单,没有丝毫定价权,只能赚取微薄利润,处于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低端,抗风险能力差。”这是大多数外贸企业最初的生存状态。经历多年的大浪淘沙后,许多青岛外贸企业逐渐从以劳动力、资源能源等有形生产要素投入为主的贸易模式向科技、管理、创新等无形元素投入为主的模式转变。 绮丽集团先后在美国、日本设立海外公司,在欧美日三大市场已有终端销售商15个;新华锦集团通过收购,拥有了百年的发制品品牌;金王集团抓住了金融危机的机遇,收购美国油田,进军产业链的上游。海尔、海信、青啤等老牌出口企业更是不断转身,加快走出去。截至目前,青岛拥有国家、省、市重点出口品牌9个、24个和37个,品牌企业出口占比达到25%。 随着青岛外贸企业国际市场地位的日渐牢固,企业从原来被动接受订单,到如今可以实现对产业链条的部分控制,定价话语权也进一步增强。根据市商务局调查统计,去年有70%的企业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平均涨幅10%左右,企业利润稳步提高。外贸企业的发展壮大继续推动青岛由外贸大市向外贸强市转变。 |